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三
为保卫民主共和继续战斗
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和党人在日本开会庆祝。前排左三宋庆龄,左五何香凝,后排左二廖仲凯。
1917年9月10日,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
上海孙中山故居外景
1914年7月12日,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人在东京举行“讨袁死难同志追悼会”后留影。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计划实行革命政府独裁政治,以扫荡一切旧的瑕秽,但是却遭到反对派的竭力反对。当时,革命党人流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革命意志淡薄,就连黄兴、宋教仁等领导人也是如此。他们主张与袁世凯妥协,以求一个苟安的局面。于是才有了南北“议和”的怪事情。原来袁世凯为了保存实力攫取全国政权,便施展诡计,要求议和。1912年1月2日,南北议和遂在上海开始。双方约定在清帝退位后推袁世凯为大总统。
尽管革命军和袁世凯之间妥协已经形成,孙中山仍在任职内做出一些有利革命政权的决定。如1月5日,发布《告各友邦书》;1月20日,令伍廷芳电袁,坚决反对袁世凯在北京另行组织临时政府,并提出警告:袁世凯必须断绝与清政府的一切关系;1月28日,强调对保皇党人要有政策,切勿仇杀;2月6日,总统府内正式成立参谋部,以黄兴为总参谋;2月13日,清帝宣布退位,孙中山被迫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时要求袁世凯必须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并提出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在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2月28日,通令各省都督,对扰乱社会治安的不法分子,不论职位高低必须严惩;3月2日,通令全国,禁绝鸦片;3月3日,同盟会本部移于南京,由秘密革命团体,改为公开政党,在南京召开改组大会,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并改订总章,其宗旨是:“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3月5日,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3月11日,公布自2月7日至3月8日历时32天所制定的《临时约法》五十六条;3月19日,令外交部和广东都督,禁止人口出境。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赴参议院正式解职,5日,在袁世凯的操纵下,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大阴谋家袁世凯在中外反动派势力的支持下攫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夺取了大总统宝座,辛亥革命在根本意义上失败了。孙中山对政权落入反革命袁世凯手中是非常痛心的。他在《国民党改组问题的演说》中说:“我们秉政时的南京政府,只得3个月,到了北京政府的时候,政权都归于反革命党手内,此后革命党在政治上就没有建设的机会。”
1912年8月12日,同盟会在其青年领袖宋教仁的领导下,和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等合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
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后,曾表示过筹办铁路的决心。恰好当时袁世凯邀请他去北京,由于袁施展反革命两面派手段,表面上赞成共和,孙中山上当受骗,未能识破袁的诡计,于8月24日由上海抵京。9月9日,孙中山受任全国铁路督办,计划借外债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并发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很显然,孙中山这种实业救国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13年后,袁世凯暴露出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于3月25日指示其内阁总理赵秉钧派人在沪宁车站暗杀了热衷于内阁制的宋教仁。宋案的枪声惊醒了一些革命党人,正在日本访问的孙中山遂返上海。他坚决主张“非去袁不可”,举起“二次革命”的旗帜。4月27日,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从英、法、德、俄、日5国银行借得2500万英镑镇压革命的军费。6月,袁世凯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并派兵南下。7月12日,讨袁的“二次革命”正式开始。首先,李烈钧在湖口独立。15日黄兴在南京独立,18日陈炯明在广东独立,随后陈其美在上海攻江南制造局;福建许崇智、湖南蒋翔武和重庆熊克武亦率军独立。然而,在袁世凯大举进攻之下,国民党陷于被动应战,各省独立先后失败。袁世凯乘军事胜利,解散了国民党。孙中山再次逃亡日本。他函告革命党人,鼓起勇气,勇往直前。
为了重振革命大旗,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他被选为总理。黄兴等人另行组成《欧事研究会》,公开与孙中山分裂。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策划“三次革命”。然而,中华革命党的政纲仅反袁而已,组织上又具有严重的宗派主义和会党习气,所以缺乏政治号召力和群众基础,且只有500多名党员。中华革命党在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和广东等地策划过一些起义,但未能产生重大的作用。
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一方面伪造民意,一方面承认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的卖国罪行和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孙中山抓住了这个有利形势,进行了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宣布称帝,并下令以1916年1月1日为洪宪元年元旦。一场护国运动开始了。蔡锷潜回云南后,会同唐继尧、李烈钧,于1915年12月25日通电讨袁,组成护国军。朱德同志也参加了这一战争,担任第三支队司令。云、贵宣布独立,各省相继响应。湖北、江西、江苏、杭州等处均准备发动,广西、广东先后独立。孙中山分析形势,提出经营方针。袁世凯派兵镇压,不能取胜,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洪宪帝制,仍居大总统位,要求停战。5月岑春煊、梁启超在广东肇庆设军务院,提出以袁世凯去位为媾和条件。此时,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6月6日袁世凯忧惧病死。此后,进步党联络西南各省实力派,勾结北洋军阀段祺瑞,以黎元洪继任总统和恢复国会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继后,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了中国。孙中山表示:“不徒以去袁为毕事”。
段祺瑞很快攫取了北京政府的政权,1917年北洋军阀解散国会。7月,段祺瑞导演了张勋复辟帝制的丑剧,黎元洪被迫下台。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率驻沪海军到广东。8月离京南下议员在广东召开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称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选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另任命外交等六部部长。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就大元帅职,宣布军政府的职责是“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他领导滇军、粤军以及部分桂军、黔军、湘军、川军等,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曾将进入湖南和四川的北洋军队击败。1918年5月,在桂系军阀陆荣廷等排挤下,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护法军政府遂成为桂系军阀为首的反动政权。他们向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靠拢,互相勾结,酝酿南北议和。至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护法运动”(又称“护国战争”)就这样失败了。孙中山在1918年离粤赴沪的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
孙中山在上海从事《建国方略》的著述,经过一年多苦心钻研,《建国方略》一书,于1919年6月公开出版。《建国方略》包括三方面内容:《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
《孙文学说》是孙中山的哲学著作。孙中山通过回顾自己反复失败的痛苦经历,试图从理论上探索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实业计划》阐明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指出了发展中国实业的途径、政策和计划,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中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计划,目的是要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民权初步》阐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孙中山还指示朱执信、廖仲凯创办《建设》月刊。孙中山亲自撰写发刊词,以“激发新文化,灌溉新思想”。
这个时期,在政治上孙中山处于“孑然无助”的绝望状态。虽然他坚持到旧民主主义革命临时尾声,但已清楚说明,孱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然而,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余贤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