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五大特点凸显 兰州未来5年预测

时间:2011-12-31 13:28来源:鑫报 作者:鑫报 点击: 载入中...
-“衣、食、住、行”是人类四大基本生活要素,住宅建设作为“住”的物质载体,一直是各国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  

  -由于其量大面广的特点,在城市形象的塑造方面,城市住宅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性地位。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而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带状的城市地域条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只有三百多万人口的二线城市,已经出现了特大城市中出现的“城市病”。住在西固的李阳上班在城关区繁华地段,其最头疼的是出行,但根源还在于住。  

  -作为“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尽管历经多年全面且持续的治理,兰州“污染重镇”的“罪名”正在削弱,但整个城市功能区的划不清使得城市显得很混乱。  

  -合慧经济研究机构指出,随着城市扩张,兰州市功能区应该剥离。生活区、工业区、工作区应该剥离开来。  

  -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向北、向北、成为了兰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如今,随着兰秦快速通道的建设,为兰州城市架构向北延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特别是地处兰州城区北侧、距离30公里的皋兰而言,利用兰秦快速通道,工作在城区、生活在皋兰应该是不二的选择。  

  -汽车时代的到来更为这一切提供了便利。

  一座带状城扩张下的“城市病”

  近日,同事在报社西北九象博客中发帖《兰州啊,你还要堵多久?》,帖子上写道:

  “三年前,从家到单位需要40分钟。三年后的今天,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车,从家到单位需要花去我1个小时,甚至70多分钟,为了赶上打卡,甚至需要一路狂奔。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再提前多少时间,才不至于跑步上班。即使这样,我也不能再埋怨什么,因为房价已经高的让我不敢想象……我累啊……”

  与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相比,兰州城市发展步伐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由于带状地域的条件和历史城市构架规划限制,如今的兰州城市中,许多人都遇到了和记者同事同样的问题。而这只是兰州这座带状城在城市化脚步中出现的“城市病”的缩影。

  《兰州经济史》载:兰州是一座历史古城,自春秋至明代,几经荣衰。1941年7月1日,兰州市政府成立,首先划定兰州市界为:东至东岗镇永安桥沟头,西至七里河,南至皋兰山麓,北至庙滩子,全市面积1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7.2万余人。解放之后,兰州市区划经过几次调整。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至1972年)中,城市规划土地面积为126.66平方公里;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1978年至2000年)中,城市规划土地面积为148平方公里。

  在这一段时间,兰州城市规划土地面积增加1倍多,但人口却增加2倍多。人口增长远远大于城市规划土地面积的增长幅度。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初期,兰州城市人口为26万,1956年达到66万人,2000年达到了143.84万人……

  兰州市是一个“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城市,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多年来无论是规划还是项目实施,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带状上布点。而这造成的则是现在常说的“城市病”。

  以城市中心区——城关区为例,从雷坛河到大洪沟,兰州市城关区核心区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近百万人口。这样的人口密度,比目前人口密度排名第一的上海黄浦区还高。城关区的人口密度比上海黄埔区还高?相信很多人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的确是事实。

  2009年12月初,《鑫报》组织采访了一组题为《聚焦城关》的系列报道,其中第一篇就刊登了“城关区每平方公里住着5.8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上海、广州”的稿子,其中就谈到“记者了解到的一组数据。城关区总面积为220多平方公里,包括40万流动人口在内,目前的总人口达112.13万人。而这100多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关区的60平方公里内,以这个数字计算,城关区的人口密度为1.8万人/平方公里,这也是城关区对外公布的人口密度数。其中,城关区人口密度最大的范围,即核心区,生活着近百万人口,人口密度达到了5.8万人/平方公里,人均占地面积仅为24平方米。而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黄浦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口密度为5.5万人/平方公里。第二位广州越秀区,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口密度为4.78万人/平方公里……”

  由于核心区人口超高度聚集,所以造成了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改善环境空间严重不足。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城市病”,即平峰期交通拥挤、高峰期交通瘫痪等现象,在城关区已经开始显现。

  据有关专家介绍,“大城市病”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共资源十分紧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极其尖锐。其主要表现通常有以下五点:一是垃圾围城;二是空气缺氧;三是人居环境恶化;四是就业困难;五是交通拥堵。看看这几个特点,不仅城关区已经具备,包括七里河区、西固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汽车时代拉开城市“骨架”

  按有关标准,2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市人口密度最有利于城市商业公务活动;而城市人口密度为1万人/平方公里,最适合居住。”根据兰州社会经济的发展预测:兰州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395万人,2020年达到450万人……对于兰州而言,如果按照目前的城市空间,城市人口密度会更大,“城市病”会更加严重。这就需要跳出城区看城市。而汽车时代的到来为这一切提供了便利。

  截至2011年1月,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对于户籍人口三百多万的城市而言,相当于每8个人就拥有一辆车。

  从首长专用到现在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十多年前的“老三样”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从几十万一部到几万一部,从马路上清一色的甘A到如今随处可见的甘AB等等。百姓们的购车热情几乎一夜之间被激发了出来,汽车迅速从“奢侈品”转变为了“生活日用品”。

  随着汽车的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兰州这座城市中,有车的欢喜和行车、停车难的烦恼,犹如一对结伴而来的孪生兄弟。当地铁还没建成使用,当城市的道路资源基本挖掘完毕,当蓝天越来越多地被灰蒙蒙的天空所代替,在有限的道路资源和快速增长的汽车总量之间,我们能做些什么?那就是城市功能区的“剥离”,即:将生活区、工作区、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分离。

  看看当下的欧洲,其许多城市在基本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实行了汽车时代的转换。主旨就在于各个功能区的分离。而在兰州,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一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中诞生了一批批大型企业。在那个没有汽车的时代,工厂及生活,工作区与生活区几乎是连为一体的,工厂就是城市城市就是工厂“那个时侯,没有条件,都是在那儿工作,就在那儿居住。”曾经在西固一大型企业工作的史老先生回忆说。而在随后急剧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处理,整个城市从南到北,基本上一个样。

  但随着城市脚步的加快,人口增加、车辆增加,这些依然是在整个“盆地”中运转的城市空间依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兰州房地产的发展轨迹为例,不难发现,兰州的地产开发项目十年前就在西至河口,东至东岗之间的兰州盆地中。整个城市拥挤得像一个沙丁鱼罐头,正在进入发展加速期的兰州客观上需要重新调整空间、重新定位功能和重新布局产业。

  今天的兰州核心区是一个商业为主的区域。商住房见缝插针的建设,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居住的成本,另一方面人为割裂了商业带,削弱了商业设施的商业价值,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心城市居住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向城郊转移。如今兰州在城市空间和发展过程中已出现了诸多难题,居住转移已成必然趋势。

  皋兰是承接居住功能的理想之地

  皋兰县城离兰州仅有30多公里。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传统的农业县,地处兰州、白银、兰州新区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的土地利用率低,比兰州盆地要便宜得多。根据目前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这个地方完全可以分担一部分兰州的居住功能。将会大大缓解兰州的交通、居住等压力。目前修建的兰州至秦王川快速通道,也将经过皋兰腹地。便捷的交通会大大提高人们出行的通达性。合适的距离也使得小汽车的功能得以发挥,相对低廉的居住成本、良好的交通条件会大大刺激人们对汽车消费的需求。此外还要说的是,在皋兰没有大型重工业和重污染企业,整个工业以传统产业居多,没有污染;县城周边几个万亩农产品产业基地,也为居住区生活品消费提供了便利。

  平原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在初期的发展会有很多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种种弊端。这在北京表现比较明显。所以北京正在调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葡萄串模式发展。兰州河谷型城市的特型,限制了它不能像北京那样摊大饼式的发展,客观上规避了城市环形无限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兰州的居住向皋兰等城郊转移,空间跳跃式的扩展也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而且新的居住区大大增加人口流动的频率,沿线土地将快速升值,吸引新的商业聚集,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北京的通州、顺义、亦庄就在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快速扩张而进入北京中心城区,因为人口的聚集和公共设施的延伸带动了京郊三地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目前的形式,合慧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兰州也可吸取北京发展的经验,将皋兰打造成一座“卧城”,即工作在兰州城区、居住生活在皋兰县城。

  同时,合慧经济研究机构还指出,缓解兰州目前出现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和高房价的问题,兰州必须引导公共设施向皋兰布局,疏解核心城区的人口和新进入城市的人口向这个地方聚集。加快这一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目前兰州中心城区的医院、学校也可以考虑在皋兰建立公分支机构,引导人们向皋兰聚集,缓解中心城区压力。政府在此过程中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开发商进皋兰进行新的住房开发,引导人口向皋兰转移。

  工商业和居住功能的分离,是缓解兰州中心城区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的重大突破口,也是兰州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作在城区,居住在皋兰将是城市发展最为理想的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再“亮剑”
  • 专家解读新国家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维护国家网络空
  • 新华网评:争做“中国好网民” 守护美好网络生活
  • 首届“网络诚信宣传日”倡议书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