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东方学院院长孙喜模——
民办职教的十年“黄金期”
十年前,如有人问你“上不上民办职校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摆手。在当时人们心中“要上就上重点大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宁愿复读三五年,也不愿选择民办院校。而如今,在很多民办院校的学生中都能找出高考高分的学生,这种现象不足为奇,更多公办院校的老师宁愿“一纸休书”辞去正式工作去民办院校发展,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观念性转变正是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悄然形成的……十年中,在西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民办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兰州职教学校的排头兵东方学院院长孙喜模的一句“借上了西部大开发这股劲”可谓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的端倪。
“兰州的职业院校太少了”
“不知不觉间,与民办教育结缘也有数年的光阴。由于工作的原因,辗转于大江南北,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民办教育的诸多掌故与现实不在少数,每每与友人谈及民办教育时,也似乎颇有一些感悟与心得。”东方学院孙喜模院长提到当初办学悠然未尽。
“东方学院迄今已有27年的历史,但要说发展最快、最强的还要数西部大开发的这十年。”孙喜模院长边回忆边对记者说。十年前,学校的专业还没有现在这么全面,他一边走访其他省份的职业学校,一边分析和对比甘肃的教育现状,最终总结出,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就要让更多的东方学子找到适合自己的“金饭碗”。
孙院长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用人单位逐渐开始摒弃过去那种“惟学历”的人才观,毕业生的实际技能越来越多地进入用人单位的考查范围。但是,当时南方许多企业花再多的钱也招不到熟练技工、高级蓝领,而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又迫切希望学一门有用的专业技能。可以说,当时兰州的职业院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愿意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借着西部大开发的这股劲,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西部民办职教的“黄金期”
如今,看到自己培养出的最后一批学生踏上南去的列车,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时,孙院长心中不由得一阵欣慰。在当今毕业生就业压力紧张的情况下,自己的学院还能做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孙喜模不得不暗自庆幸,这些不仅验证了自己“招生想着就业时”的办学思路是对的, 同时,也要感谢西部大开发十年中对民办教育政策的倾斜,让西部的民办职教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期”。
为适应市场和学子求学的需求,孙院长通过走访了解,掌握了南方各大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工种,并在学校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网络工程等前沿专业。建校仅仅十年时间,教育部门就将当时的“东方技校”升格为“东方学院”。如今东方学院已发展成为学历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全国职业教育就业力示范院校”。在兰州、武威、张掖等地共有6所分校,在校生达5300多人。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里,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放弃读大学而选择上技工学校的家长和学生还占少数比例。很多学生和家长宁愿花钱托关系到几千里外的三等学校读书,也不愿选择正规的民办职业院校学习一门技术。
“学校要发展,更不能错过西部大开发的机会,我也曾拜访和借鉴很多省外成功民办职校的经验,及时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探讨,最终为学生设计了‘国家学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善了学生虽然有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前期在学校学习实习,后期在企业带薪实习锻炼,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让当时的在校生在市场中都发挥出了非常强的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些拥有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走了,因为这些专业人才市场急需,就业前景也就十分看好”。孙院长自信地告诉记者。
“东方”人的理想是将东方学院建设成“三个一流”的学校,即教学质量一流、教学设备一流、教学环境一流,向着绝对百分百获取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证,占领教育市场;绝对百分百获取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占领教育市场;绝对百分百推荐安排工作占领市场而努力。
据孙喜模介绍,“东方”今后的发展思路已经确定: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坚持以德育为首、强化素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继续坚持学院制定的“立足甘肃,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目标,力争使学院成为甘肃职业院校的重点院校、名牌院校。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专业为龙头,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加快发展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全面推进和实施人才学院的战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