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农民工张晓龙的城市困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不是一般的生产要素,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更是农民生存、养老的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安全线。农民失地后,受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的制约,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人说,农民一失地就成了“失业农民”。
他为了“闯天下”从农村来到西安市打工,他天天奔波于出租屋与工地间。说“挣了钱,好买套房,让生活变得更好些。”几年来他和这座城市紧紧相依,但户籍与住房问题却又让他很难与城市融为一体。面对近期老家农村的征地问题,他更是困惑不已,失去土地后,他也将失去在农村的“根据地”。对父母亲的养老问题担忧,得到大笔征地补偿款的喜悦及自己还未在城市站稳脚跟的焦虑让他纠结不已。
在打拼中喜欢上了城市
腊月,西安的建筑工地上,寒风刺骨,伸手抓在钢筋和砖块上,手掌被冻得直发疼。多数工友已早早离开工地返回老家过春节了,张晓龙却依然留在工地上,收拾着工地上零散的工具,晚上照料着建筑场地上的东西。按他的话说,“就是为了多挣点钱。”
张晓龙上小学时,同学都羡慕他学习成绩好,后来因家庭困难,念完初中便辍学外出务工了。他和其他进城务工者一样,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来到陌生的城市——西安市,虽然他会用普通话交流,但仍未脱去乡音。
张晓龙说,他到西安市时,是给别人打工做烙饼,刚开始不是把饼烙糊就是火候不够,面对老板的责骂他几欲放弃工作,“放弃,就连生活都无法保障了。换工作吧,在没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前辞职,又是耗尽一个人实力的时候。”每当他蹬着三轮车来回穿梭于大街小巷吆喝着叫卖,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被父母接回家时,他羡慕地在心里想,啥时候也能在城里有属于自己的家?未来自己的孩子也要告别那种天天背着书包,无人接送的“放羊式”上学!于是,他就利用上街卖饼的机会边卖饼边寻找工作,他试着找过很多单位,不是因为自己做不了,就是和他当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
后来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几年下来,他不但熟悉了工地上的施工程序,还学会了电焊。年收入4万多元,这比他在农村种庄稼的收入高得多,在西安市打工的几年里他已经攒了十余万元。他说,在西安市几年的打拼中他已经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正准备着购买一套房子呢。
农民一失地就成了“失业农民”
张晓龙的老家地处正宁县北塬最西端,南与陕西省彬县毗邻,西与陕西长武接壤,北与宁县无天沟相望。全乡总面积11.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9万亩。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境内塬、梁、川、峁、沟相间,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辖13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5629户,252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7人,农业人口24543人。
据该乡镇官方统计,该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富乡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初步形成了石料、建材、地毯、钢门钢窗、柳编加工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烤烟、林果、蔬菜、畜禽、荏籽五大支柱产业,每年栽培优质烤烟1.4万亩以上,生产优质烟叶540多万斤,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近千元,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8元。
可这么点年收入还不如张晓龙一个月的工资高。然而,从年前开始农村老家正在着手政策性征地。他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后,生存保障、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成了失地农民心中的一个个“疙瘩”。
据了解,他们村及附近农田里发现了储藏量极大的煤矿,被定为国家开发项目。为开采此煤矿,附近几个村镇农民的土地将会被依法征收,农民可按所占用土地的面积依法得到相应的补偿。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款,这是每个农民心里最期盼的。
腊月的正宁县郊区寒风刺骨,村子周边数十里的耕地上长满了荒草,还有些田地里庄稼的秸秆及地膜塑料片散落一地。村民用手指着远处的田地说:“这些耕地将在最近两年内全部征用完,我们将会得到一笔征地款。”
张晓龙说,虽然一次性能得到一大笔补偿款,但这也并非长久之计,村民们的困境会在今后的现实中凸显,村民们的社保和就业都是大问题。“以前我们还可以种地,现在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坐吃山空。”张晓龙说。据村民们介绍,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并不完善,农村的土保、农保和医保保障范围有限。另外在就业方面,城郊农民对于五六百块的纯劳力岗位又不愿意干,而受文化技能的限制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一部分人曾以开摩的、三轮车等为生,上年龄的一部分人只能赋闲在家。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