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羊村:即将消失的村庄

时间:2011-12-31 17:05来源:鑫报 作者:张学江 点击: 载入中...
记者 张学江
 

万羊村:即将消失的村庄
——甘肃省榆中县北山万羊村调查报告

 
 
 记者 张学江 
 
  “年前落了一鸡爪子雪,今年春耕又没戏了……”2月18日下午,刘老汉蹲在地头一个劲地抽旱烟。他眼前10亩阳洼地裸露着,这块地去年种着洋芋,准备今春种豌豆,但今年旱情的肆虐让老人陷入痛苦……这里是榆中北山万羊村,地处榆中东北部,与靖远县接壤,是榆中最偏远贫困的村庄。长期以来,这个灰色的标签一直压抑着父老乡亲。除了孩子考学和外出务工,他们没有找到改变命运的第三条途径。

  时下,农村空心化、村庄城镇化已成现实,在农业由自给自足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农民发生了哪些变革?作为“60后”、“70后”以及“80后”和“90后”出生于农村的人,他们将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生活的变迁?镜头拉到榆中北山,让我们回望这即将消逝的村庄。

  A

  一幅陪读家庭生态图

  腊月二十六,张虎和妻子开了整整四个小时的三马子才到家。他们是园子乡万羊村人,在榆中一家砖厂打工。为了孩子上学,三年前,小两口和老爹转换了角色。家里由年过花甲的父亲留守,他们夫妻二人带孩子出外打工求学。当时,大女儿刚上初中,小儿子才小学三年级。尽管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收取借读费,但孩子上学还是费了周折。

  “我们这一代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孩子怎么也要走出去,即使考不上学,也要初中毕业后学个技术。总不能在山沟沟里“窝”一辈子吧!”张虎说,“每天最怕看到孩子放学,宁可多抱砖头也不看娃写字,我着急啊!”张虎说,孩子常常抱怨他们。直到一年后两个孩子的学习才算赶上。“如果听到他们考得好,我只觉得浑身都是劲。”孩子念书,夫妻俩拼命挣钱。

  2009年,张虎夫妻俩纯收入4万元,比2008年多了近1万元。“这都是‘三马子’的功劳啊!”张虎感叹,还是机械化好。春节前,他又购置了一辆新三马子,准备用它拉砖。另外,父亲在家还种着40多亩地,10亩洋芋、10亩小麦、10亩豌豆、10亩胡麻等杂粮。这些折算下来也在七八千元左右。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成绩”,张虎和父亲劳累落下了一身病。现在每当天阴下雨,不到40岁的张虎就感到浑身疼痛。邻居们劝说:“钱永远挣不够,别累坏了身子。”张虎却不这样想。“挣钱才是硬道理,看看人家穿什么,吃什么,我们在这里哪来的前途啊!说什么也要让孩子们出去,明年买台电脑也让娃上网去……”张虎说着,从西装口袋摸出一根红塔山牌香烟点上。

  正月初七,张虎一家又开着三马子上路了!这是一个因陪读而外出打工试图改变命运的家庭。对张虎而言,未来何去何从才是他最头疼的问题。“看到村上许多人都陆续搬家,我们怎么办?搬吧,哪来的钱?孩子上学,再说搬出去也还是打工一条路!不搬吧,似乎已成趋势,再说父亲也老了,我们走了又没个照应,可我们外面还没个落脚地!”张虎眼中充满了无奈。在老家,张虎前年盖起了五间“虎抱头”砖瓦房,院子也用水泥打过。头发斑白的父亲成了典型的留守族,由于母亲去世早,张虎自幼就是个苦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张虎而言,改变命运只有打工这条路可走。

  B

  正在消失的村庄

  张虎小时候,每天有四五拨货郎走家串户推销小百货,后来村上开了小卖部,货郎也就逐渐消失了,再后来,开小卖部的也进城打工了。从此,村民购物都靠骑自行车去10公里外的上花乡。“每次买调料都买一年的,菜也是一次性买了腌在一口大缸里吃一年。家家户户都有肉,也是腌在大缸里或者晒成腊肉。”张虎说。“这个村庄也将会必然消失!以后偏远的村庄应该向交通便利,人群集中的地方搬迁,有能力的搬到外地或进城,暂时没有能力的将逐步向村镇集中化。”常年在外跑运输的滕吉祥说。  

  谈到未来,堂弟张宝直喊后悔,他前年刚花4万元盖了5间新房。“当时还想在家好好种地,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都往外面走,心也热了。要是当时不要盖房,这笔钱省下来,另外打工再挣点搬到外面多好。这里不能待了啊!”张宝说。如果不搬迁,以后的交通、教育等都将成为问题。以教育为例,万羊村8个生产队目前只有一所中心小学,有30多名学生,像高崖头、小岔岭小学已经于几年前被撤并。一方面学生都被转到外地,另一方面孩子生得越来越少。目前,仅青年沟小学还有8名学生和2名老师在坚守。青年沟小学只有三个年级,上四年级就得到10公里外杨家窑小学寄宿。“孩子太小,10岁就离开父母住校读书,这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啊!”李先生无奈地叹息着。白忠垣曾在青年沟小学做过30年的教员和校长,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初学生最多,达到70名,最少也没下过60名。当时,因为教学质量好,他还被评过全国优秀教师。

  如今,青年沟10户搬走7户,双阴岔17户,10年前搬走1户、前年搬走5户……为了孩子上学,不少人投亲靠友,将孩子送到条件稍好的地方上学。由于留守的人家越来越少,路的塌方和荒芜致使交通成为一大问题,而照明、电视、电话都在上世纪末实现了村村通。另外,饮水问题一直靠水窖解决。昔日,通讯靠吼的方式在三年前被手机和固定电话所替代,交通也由自行车、摩托车、三马子代替了徒步,耕田方式依旧靠毛驴。村上没有文化室,自然村距离村委会要走一个多小时路程,因此,村民的娱乐和文化知识都是靠自家电视解决。万羊村委会主任白忠海介绍:目前,整个村35岁以下,文化最低的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考上大学的能占6%左右,高中辍学的占7%左右,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约占25%,剩下的正在上小学。目前,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大都在城市工作,在生活上大都不靠父母接济,而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买房和娶媳妇是需要很大一笔钱的,因此,一般家庭父母毕生的储蓄连首付都不够(目前,兰州的房价按照3500元计算,购买80平米的住房,首付和装修也得最少15万元),这成为许多家庭新的忧愁和不堪承受之重。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许多“70后”都想往外搬迁,但由于负担较重,心有余力不足,“80后”、“90后”则眼光大都落到省城兰州或者榆中县城。

  C

  年轻农民与农村渐行渐远

  在大年初一,60岁的张先生和亲戚聊天时感慨:今年28岁的儿子在兰州一家私企当主管,自两年前在兰州购买商品房后,家乡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除非有事找车来一趟,来当天也就回兰州了。”张先生说,每次儿子和儿媳回来,感觉就像城里的亲戚,既亲近又陌生。“我们舍不得让他们干活,端吃端喝的伺候,虽说是儿子,但一年见不了几回啊。”说着张先生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张先生的儿子张玉斌去年将7岁的女儿从老家接到兰州上学。“开始还以为孩子不适应,谁知到这里后她都不愿意回家了!”张玉斌说,孩子到兰州没几天,就央求妈妈:“我们以后再不回去了行不?这里比老家好。老家那是我爷爷奶奶的家,不是我的家啊!”面对孩子,张先生安慰之余不觉又泛起一丝惆怅。“总算打拼了几年有了落脚地,不过以后的压力还很大,要将老人都接出来,日子过得宽裕了才算成功!”目前,父母在老家还种着少量的庄稼。妻子没有工作,在城里照料女儿上学,尽管在城里有房,但每月不到两千元的收入让他过得还是十分拮据。将父母接出来吧,没有能力,“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像张玉斌这样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感到近乡情更怯的原因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问题。“今年发现老家的许多孩子都不认识了!连远方侄子都陌生了啊,个子长那么高,还领回家个媳妇!”张子泉如是感慨。在农村,像他这样的“80后”青年见面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唯有的一次就是大年初一的庙会。当天,在万羊村一座山梁背后的山神庙前,几个青年边寒暄边开着手机蓝牙互传歌曲并交换QQ号。进入新世纪以后,现代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些青年们互相介绍在外的工作情况以及去年的收入。这里不仅成了文化场所,同时也成了感情磁场乃至互相攀比的名利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些“70后”出生的人基本都是一年见一次甚至几年才见一次,平时各奔东西,因此都有说不完的话。“看来不出去打工是不行了,我种了几年庄稼,还抽2块钱的兰州烟,人家都16块一盒的黑兰州啊!同是亲房弟兄,这是什么差距啊!”王东红看到哥哥的排场,受到了很深的刺激。

  记者获悉,在万羊村,40岁以下的外出务工者约800人左右,他们在城市里有的开出租车,有的在建筑工地,有的当保安,也有的在国家职能部门工作。这些人约有三分之一在城里买了房。他们的父母暂时还留守在农村,并种植少量的农作物。“现在我们种的地都是附近梯田和上等地,远处的地都荒好几年了。”青年沟的李老汉指着远处一块阳洼地说,这几年地荒去了大半,“我们老两口种一年庄稼还不如一个孩子外面打工的收入。”

  D

  搬迁还是留守是个问题

  张虎所在的万羊村只有367户人家,搬走约七八十户,留守的大多处境和张虎相同。常年在外打工的约有七八十人,留守族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农忙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回村。“因为外面打工一天挣的钱比一天拔的麦子卖价要好,因此,家里老人能干多少干多少吧!”张虎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大多都是老人量力而耕,或者与留守的邻居们合伙耕收。据了解,该村收入一半来自农业,靠种植小麦、豌豆、胡麻等农作物,另一部分来自务工人员。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远远高出了农业收入。前年从兰州一所高校毕业的张俊在兰州靠跑微货车维生,去年他净收入2万元。而家里的农业收入按现在市场价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其中3000斤小麦,约2400元,2000斤豌豆,约3000元,洋芋大约可卖2000元。还有一些杂粮折价约2000元,另外卖了一只羊收入600元。   

  张俊的姐姐在兰州一家酒店打工,2009年存款8000元。现在,他家面临的是张俊要娶媳妇,并打算做一个城里人,因此当务之急就是买房的大事。如果按照榆中县城每平方米3000元房价算,购买一套90平米的新房,得27万元,装修还要钱。“孩子们眼头高了,我们也没了主意,如果往定远新农村搬迁,买房买地也得一次性交10万元,听说现在没关系还买不到!”张俊的父亲说。记者了解到,万羊村许多住户早在几年前就迁往宁夏,秦王川等地。搬迁后,他们仍在城市打工,许多家庭并没有因搬迁而改变命运,相反因为搬迁而元气大伤并负债累累。记者采访时,许多搬迁户对目前的处境感到尴尬。    

  事实上,早在2009年11月,榆中县投资近2亿元,开发土地万余亩的最大搬迁试点工程——高沿坪已经初步奠定。高沿坪的开发就是为了将北山地区的哈岘、上花和园子等乡的农民整体搬迁过来。整个工程完工后,将易地扶贫安置1万多人,工程计划整理开发土地1.2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的开发整理及渠系、道路和上水工程等。二期工程(住宅及配套设施)计划也于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听说一次性要交3万块钱,只给3间房和2亩地。新推开的地什么时候能长庄稼是很难说的,去了还得再盖房,估计动一下也得花10万元左右。一般农民家庭还是搬不起啊!”万羊村金老汉担心的是,因搬迁而返贫。“政府部门应为搬迁户的生存寻找更多途径,如果搬迁之后继续去城里打工,搬迁是单纯从交通方面考虑,这并非良好举措。从兰州到北山坐车也就2个小时,到高沿坪1个小时,来回也就节约2个多小时,我在外面打工又不是天天回家。”金老汉说。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搬迁还是留守,这成了当下一个难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SpaceX筹建私人太空旅馆 空间洞房即将成为现实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