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 村民不得不走出去—景泰大滩

时间:2011-12-31 17:11来源:鑫报 作者:翊水 点击: 载入中...
十年九旱  村民不得不走出去
——景泰县大滩村生存发展状况调查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历来以种地为生。但是,在历史的不断变革下,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农民工”这个名词的出现,到“农民工”成为城市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中国很多农村近几年出现“空心化”现象。甘肃省景泰县正路乡大滩村即是其中一个村庄,且与之相邻的多个村庄也都出现空心化现象,这是令人费解的,也是值得探寻的。因为近几年国家不断推出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从种粮补贴到畜牧业的养殖贷款等,涉及到多个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出去打工呢?记者就此对甘肃省景泰县正路乡大滩村做了调查,发现该村“空心化”很严重,打工人数比例占总人口的1/3,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气干旱收成不好,2010年之前的8年时间均为干旱天气。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干燥,村里的畜牧业也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
 
干旱让人不得不走出去!
景泰县正路乡大滩村位于景泰县城条山镇以西,省城兰州以北,距县城60公里,距兰州约130公里。村庄座落于南北两山之间,属川形地貌。全村有261户人家,共1063人,基本农作物有小麦、豌豆、扁豆、菜籽、土豆等,其中小麦和部分土豆通常会被留作农家口粮,豌豆和扁豆则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近年来天气一直干旱,农作物收成普遍不好,很多人出去打工,村里显得非常萧条。
“我们这里是靠天吃饭,雨水好了,就能吃饱饭,雨水少了,只能干着急。”大滩村的耕地,大部分在平川,部分在山坡上。村子里每人平均所占耕地面积在10亩左右,每户村民所占耕地至少有几十亩。尽管村民的耕地面积很大,但由于近几年以来天气一直干旱,产出极低,有些农户生活甚至困境。“这里旱了都七八年了,有时候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播种、除草、收割、碾场等人工费和化肥等费用,显然种的地越多,人越累,也就亏得越多。
为了吃饭,村里人不甘心就这么等着,他们也在积极地想一些办法。一些人重新“压沙”(即将耕地上原有的沙层推掉,铺上新的沙层),这样做加强了土地的保墒性,增加农作物的收成。还有一部分人尝试种植洋葱、蒜苗等经济作物,因为曾经在20年前的生产队里就种过这些经济作物。大滩村上村头的张泰富大叔几年前种了1亩洋葱,专门托人从兰州买了高档化肥。由于雨水很少,张大叔只能自己从较远的地方挑水浇洋葱,但终因路途远,加上还要忙别的活计,并不能给洋葱提供充足的水分。一年的辛劳之后,张大叔的洋葱只长到三岁小孩的拳头那么大,他只好一斤一角钱卖给村里人,只收回了100多元钱。
十几年前,雨水好的时候,大滩村的收成也很好。尽管那时候扁豆、豌豆、小麦的收购价并不高,但村民们感觉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这些年不同程度的持续干旱,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全村有130户人家为贫困户,33户则是病困户,他们依靠国家的救济粮解决温饱,而更多的青壮年甚至五六十岁的人都出去打工。
 
三成人出去打工 村里一片萧条
     “种地不长庄稼,吃饭成问题,农民心慌啊。”村上的一位大嫂在说到出外打工的人这么多时,这样感叹,“村子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现在走到村道上,很难碰到几个人,村子里显得冷冷清清,一片萧条。
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村民无法通过辛勤劳作在田地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包括一些年龄较大的男子离开村子,前往景泰县城条山,甘肃省城兰州,以及新疆、内蒙等地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现任村长祁树伟介绍,全村1063人中,有352人在外打工。从这个数据可以推算,打工人数占村子总人数的1/3,每户人家平均出去1.35人,很显然,家家户户的“顶梁柱”都出去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还包括一种情况,那就是举家前往县城或者别的城市生活的人也算在内。以大滩村四队为例,40户人家中,举家迁往县城的有4户,分别是张玉军、郭有军等五户人家,占四队户数的1/8。全村整户迁往城市的大概在20户左右,占全村农户的1/13。村里留下的青壮年数量极少,一般都是有磨面机、压面机、榨油机、粉碎机等机器的村民,这在全村约有六七户。
“人都走光了,白事上连个打墓坑的人都找不上。”村里一位大娘说,红白事上,满院子张罗的都是女人,端盘子的,挑水的,记账的全是女人。这也不算什么,女人家也能做,可是像打墓坑这样的活有讲究,女人做不来,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
“这些打工人员秋收回来的,去年是131人,另外211人则常年在外,春节回来的也很少。”这211个人中就包括了四队张玉军等几乎户人家,尽管他们的户口还在本村,但基本不在本村生活了。他们的耕地,有些让给亲戚朋友种,;还有一部分承包给了别人,不管收成好坏,一亩地每年给几十斤粮食。
根据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户发展养殖业也能得到国家的无息贷款,但是大滩村全村只有20户人家养羊,共计1600只。这20家养羊户中,最多的农户有上百只,少的只有三五只,动用养殖业贷款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农户并不多。村中延续的依然是若干年前的“散兵游勇”式的养殖模式。据了解,二十年前,大滩村几乎每家都养羊,这成为他们来活钱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当前羊群的萎缩,反映出的问题是,自然环境的改变阻碍了养殖业发展,其中水草无法供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整个大滩村的一眼泉解决了部分人畜饮水,其余人畜依靠村中几口水井供给。
 
 
  五个年级共10个学生
  “五个年级10个学生,老师没办法带,有时候只能把他们放在一个教室里。”村小学的张校长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曾经是民办教师,几年前通过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村里的小学也在几年前进行了翻修,几间教室比原来结实和漂亮了,但是张校长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目前,整个小学五个年级只有10个学生。张老师清楚地记得,二十几年前,每年仅毕业班五年级的学生都要有20多个,全校的学生总数在100人以上。当然,那时村里的总人口数也比现在多。
  记者了解到,造成生源减少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村子里部分人整户搬迁,将他们学龄期的儿女带到了别的地方,甚至为了使儿女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家长愿意在县城租房陪着孩子上学,生活来源则主要靠夫妻打工所得。前面提到四队的张玉军、郭有军等人年龄都在35岁左右,孩子都在学龄期;二是部分家长为了孩子从小能打下更好的基础,选择了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家长陪读,这个比例能占到全村户数的1/20左右。当然,有些家长陪读的孩子是上初中的。
全村共有40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孩子的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来照顾。
 
在兰打工者买了几套房子
    一直以来,城市人占有优越的基础设施、享受各种福利待遇的现实,对农村人来说形成一种巨大的吸引,农村人对城市充满了向往,能在城里生活成为农村大多数人的梦想。
按照现有的户籍制度,只要在城市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户口就可以落到城市。大滩村的一部分人正在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融入城市,而他们的后代由于一直生长在城市里,也几乎完全蜕变成的城市人了。
说到在城里买房子,大滩村最出名的是刘建忠,他在兰州九州经济开发区买了两套住房两间商铺,而且房子和商铺的面积都不小。刘建忠和妻子早在10年前就来兰州寻找商机,他们依靠粮油生意为自己打了一片天下。现在,他们的粮油生意越做越大,有时还会雇人给客户送米面油,两个儿子也在兰州上学,已完全融进了城市人的生活中。
     但就大滩村民在外面买房子的总体情况来看,在兰州买房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在景泰县城买,其中还有一些村民在条山农场自己盖了房子,落户条山镇的人大概有10多户。陪读的家长及另外一些打工的人都在租房住,由于农村涌入县城的人越来越多,县城出租的房子也就显得更紧俏了。
 
 
记者手记:
      回顾一个村落30年的发展,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期间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30年前,大滩村和周围的邻村都拥有大量的树林,每年春季,学校还组织学生植树。但是随着包产到户,这些林木都被砍伐后分到了各家农户手里,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村里的道路修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村民们填沟平地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随后一段时间,一直有人在养护这条道路,但是近10年来,这条道路再也没有被养护过,到处坑洼不平。
近些年来,随着一系列的变革,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行为和思想也都发生着巨大改变。当遭遇恶劣的自然条件时,他们不再听天由命,二是想法设法寻找出路,改变命运,国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农民也不再把希望消极地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是不惜代价让儿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未来成才。这是令我们欣喜的地方。
但是,大滩村作为农村的一部分,不管现在还是未来,它的方向都是农业发展,无论是采用承包制,让少数人实行机械化耕种,还是继续每户人家单独耕种的模式,都需要解决水的问题,兴修水利设施,重新重视生态环境,只有这样,大滩村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村一品”引领村民致富
  • 三成村民都是“包工头”
  • 住小洋楼 洗热水澡 烧天然气——榆中和平村民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