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才团聚
——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稍峪乡邵山村调查报告
记者 童微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起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等到咱创业成功时,再风风光光回家乡!”这首广为传唱的打工歌曲,也写出了打工族们的心酸与艰苦,心情与心路。
农民工,这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线大军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开启了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大幕。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空心化”现象随之产生。2010年春节期间,针对这种现象,记者对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稍峪乡邵山村返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随访……
农产品商品化率极低 收入基本靠打工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上游,辖2镇、22乡:总面积1861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约36.5万人,其中稍峪乡约16822人,除汉源镇和长道镇外,全县大多数人口都以传统的农耕为生。此次记者所调查的邵山村共有312户人家1348人,由四个社组成。
2009年,邵山村的经济收入大多数都来自于在外务工的收入,少数家庭来自个人的创业,而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已经少之又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邵山村基本没有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而且产量有限,留够全年的食用和来年的种子已经所剩无几。
下面是二社王根喜和三社邵小龙家的基本情况和2009年的收入比例:
王根喜:29岁,妻子王小亮,生有一儿一女,父亲王大成:61岁,母亲张梅:58岁
王根喜三年前开始外出打工,2009年妻子随其前往,家中留有父母和子女4人。王根喜在上海一家工程队当建筑工人,一天工资为80元,妻子在一家工厂当小工,月工资为1000元,夫妻两人全年除掉花费共收入21300元。
王根喜家共有土地9亩,其中小麦6亩,土豆2亩,玉米1亩,所有收成基本没有销售,仅做家庭食用和来年种子。所以王根喜家的农作物经济收入为零。除此之外,王根喜家还有1头驴和4只羊,全年给家庭带来的收入大约为1500元左右,这也是王根喜父母全年的总收入。
所以王根喜家的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收入的比例为14:1。
邵小龙:24岁,未婚,父亲邵力生:53岁,母亲杨三叶:52岁,姐姐邵小娟:26岁。
虽然年龄尚小,但邵小龙的工龄绝对不小,18岁就踏入社会的他已有了6年的工龄,姐姐在深圳一家饭馆上班,他在食品袋加工厂工作。姐姐的月工资加全勤奖1600元,他的月工资为1900元,姐弟俩除掉一年的花销,2009年全年的收入为36000元。
邵小龙家共有土地11亩,其中小麦8亩,土豆3亩。除了父母的食用和种子外,有一部分销售,收入大约为1300元左右。邵小龙家还养有9只羊和6只鸡,全年的收入约为3000元左右,邵小龙父母的家庭收入约为4300元。
所以邵小龙家的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收入的比例为8.4:1
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邵山村的年收入中外出打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作物的销售收入。在有中青年劳动力的家庭中,外出打工率在60%以上,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想跟老公去打工但放不下家里老人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和传统观念的沿袭,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仍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近十几年来,随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城市里的新观念和新思想让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婚姻自由在他们当中也不算新鲜事,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全村30岁以下的年轻务工人员中,有12%的青年和同样在外地打工的同事结为伴侣,其中和城市常住人口结婚的比例为零,有30%的青年伴侣都在本地其他村镇,其余为未婚者。
今年刚刚22岁的李占龙是一社社员,两年前和村里的同伴一同去北京打工,期间遇见来自甘肃甘谷的打工妹王小双,两人日久生情,经双方父母同意后,于2009年大年三十结为夫妻。李占龙告诉记者,在北京时,他和妻子一起搞推销,一年下来两个人的收入总共有26000元左右,为了多存点钱,房子都是和别人合租。在电视上看了今年南方农民工比较紧缺的情况后,李占龙打算过完春节和妻子一同去广州。
其实年轻能干的李占龙还算是比较幸福的,因为在村里还有很多年轻夫妻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一年根本就见不了几面,丈夫在外挣钱,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一年365天只有在过年时才团聚几天,这是实际情况。
三社邵三娃的妻子就给记者讲述了他们家的情况,邵三娃从2007年跟随姐夫去上海后,除2008年他爹生病,收庄稼的时候回过一次家外,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家,十五不过又走了,她几次都想跟丈夫一起去打工,但由于公公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所以也一直没去成,但朴实的她并没有多少怨言,因为这是现状,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差不多。
在家种地不划算 年轻人要么读书要么打工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一些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移动通讯信号的覆盖和交通工具的改善。
在邵山村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辆摩托车,村委会书记邵成丰告诉记者,从四年前村里有第一辆摩托车开始到现在,在三年的时间里摩托车已成为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目前全村大约有200辆摩托车。而因为销售摩托车小有成就的王文斌还一时被传为佳话,2008年,22岁的王文斌看到摩托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便在马路边租了村里的两间房子开始代理摩托车销售,两年后,王文斌已经拥有了村里的第一辆小汽车。除了交通工具外,通讯工具的改善也让村民们越来越方便,三年前,一社的张宝成要接儿子从深圳打来的电话,还得跑到二社的邵有成家提前预约,现在张宝成不仅家里装了固定电话,而且还有一部小灵通,坐在炕上就可以和远方的儿子通话。
与全村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相比,比较落后的就是村上基本上没有文化生活,村民们除了在地里干活外,就在家里看看电视,除此再无别的娱乐项目。
对于青年人外出务工这个问题,村民的回答基本上有两种,一种认为,出门在外打工比在家种地划算;另一种认为先让孩子读书,在成绩实在不行或自己不想读的情况下会考虑外出务工。
邵山村村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村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只有11人,40岁以上年龄段有80%的人群基本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15到25岁之间的青壮年有60%以上进入农民工的行列。这部分人群的教育程度相对较好,有90%以上的人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完完整整读完高中的寥寥无几。在全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11人当中9人就业,2人待业。已就业的9人中,8人在当地工作,工资水平为中等收入,一人在外地工作,由于购房贷款,尚需父母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