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和明官除了在位时为民减税赋、做实事、保一方平安之外,更重要的是从长计议,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为当地留下为后世称赞的建筑和工程。古时的官员并未接受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但是他们留下的建筑和工程却充满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令人佩服的是古代官员们能一任接一任甚至一代接一代地完成一项工程,往往是前任没做完的后任继续做,前代没做完后代继续做。比如龙门石窟前后开凿了200多年,在这200年的历史中洛阳的官员一如既往、以一贯之,按照前任的规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使这一浩大的工程最终完工,为今人留下了历史遗产。在历史上,像龙门石窟这样历经几代人、上下几百年完成的工程比比皆是,历史并没有留下这些官员具体想法和做法,但可以肯定他们是在一种信念和信仰的指导下恪尽职守。就个人来讲他们会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但是作为一项工程却永留青史,这是中国历代官员最值得敬佩的从政观。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认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并从长计议的规划并坚持实施是考验一任地方官员有没有远见和战略眼光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发展的,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类完全有能力去改造自然的时候就需要官员作出判断了。
张掖古为河西四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张掖背靠祁连、面临黑河,在人们印象中张掖干旱少雨,其实张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张掖地处黑河和山丹河的交叉三角洲地带。黑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出祁连山经沙漠戈壁注入居延海,是阿拉善蒙古大草原的命脉之河,黑河在张掖境内形成了天然湿地。据资料记载:张掖境内的甘州、临潭、高台有近300万亩的湿地面积,其中甘州近郊有3万亩的天然湿地,可以说在甘肃所有的城市周围还没有一家拥有像张掖市这样大片的湿地。同时,3万亩湿地和张掖境内的300万亩湿地又是黑河水的滋养区和鸟类栖息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黑河,湿地枯竭意味着黑河岌岌可危。对张掖水资源和湿地的再认识,事实上是对张掖市情的再认识,张掖的水资源和湿地客观存在几万年,历代王朝都对它有各自的理解,如何重新利用水资源和湿地再现金张掖的辉煌过去?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委、市政府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视野 来看张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形成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以开发湿地为依托建设滨河新区。湿地公园占地面积2.6万亩,总体规划建成湿地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体验、湿地生态产业、湿地保育及湿地封育五大区域。滨河新区规划面积1.1万亩,定位为高档居住、商务会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四大功能。湿地公园和滨河新区两大工程对张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项工程分别于2009年3月1日和12月31日开工。
当一个地区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被深度理解并实施开发的时候,这座城市就有了新的坐标和灵魂。世界上任何城市其鲜明的个性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如何利用自然人文环境形成城市发展的主线,打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事实上是执政者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充分体现。为民办实事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解决民众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的现实问题,另一层面是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从长计议,开发具有战略认同的大项目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这些大项目可能就像龙门石窟一样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但它将会是对张掖城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件。人的认识是随着事件发展而升华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与自己的经历、阅历和学术背景有关的。换句话说,具有阅历、经历和学术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拥有这种背景的人对自然和人文将从专业的角度来寻找发展的规律,正是这种学术背景提升了对张掖湿地水资源以及相关资源的综合理解和重新认识,张掖向人们展示了全新的对城市的理解,张掖不是把湿地水资源看成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张掖在河西走廊的地位联系在一起。张掖具有生态的多样性,张掖周边的祁连雪景、森林、草原、大漠戈壁以及丰富的钨钼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以其独有性而成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张掖湿地公园建成后将会成为甘肃城郊最大、最美的水上公园,其水面和芦苇面积将超过银川沙湖的美景。这样一个最具城市特点的湿地在21世纪被“发现”,用流行的话说“被提到市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张掖人最终等到了希望,这座城市也得到了全新的解读。
现在各地政府把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文化遗产当作振兴城市的两大口号,你去查一下很多政府工作报告都这样写。然而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大多是在不切合实际地空想,甚至是脱离实际地再造美景工程。一届政府和官员如果仅仅是想做政绩工程,是不可能干好事的,只有那些脚踏实地、认识规律的官员才能留下值得历史尊重的痕迹。张掖官员的生态观至少不是想做政绩工程,而是在真正意义上挖掘黑河文化和佛教文化,张掖的精彩之处是对这两大文化的继续和发扬。张掖在历史上就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誉,用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的话叫“天赋风采”,老天关照的张掖是戈壁上少见的水城,同时也是中国佛都,张掖是中国最早翻译佛经的地方,可以说西来佛经与中原人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张掖。“水”和“佛”是张掖最显著的特征,如何利用“水”和“佛”做文章,张掖审时度势提出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西部佛教文化中心”,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历史成全现实,让现实延续历史,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重构张掖的城市基调,张掖会因水而灵动,因佛而庄严,这种对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彰显了张掖城的现代精神。
一座城市会因一项决策而崛起,在张掖人眼里,张掖城是黑河流域的一员,保护好黑河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张掖对黑河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灌溉土地、养家糊口的权益之计,而是事关生存与毁灭的大问题,他们提出“我们对黑河要虔诚一点,走近黑河,问计于黑河,做好黑河水的文章,黑河就会一如既往润泽于我们”。在历史上张掖的湿地曾被围湖造田搞得满目创伤,又因工业挖沙留下了数不清的大沙坑,有芦苇丛的地方几乎都变成了臭水滩,蔑视自然必然要受自然的惩罚。张掖现在提出的顺应自然,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短短4个多月中,张掖滨河新区的道路和绿化初具规模,湿地上已经铺设了栈道,路面的规划图向人们展示着美好的未来,不久的将来图上的设想将会变成大地的现实。张掖将成为未来甘肃旅游的胜地。
天佑张掖。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