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让秦岭青山常在

时间:2022-12-30 13:5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瞭望 点击: 载入中...
  陕西凝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坚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共享秦岭地区绿色发展成果
  
  目前,已接入秦岭区域的各类视频监控探头共计2600多路,初步形成“空天地网”一体、网络化与网格化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秦岭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效率
  
  为实现秦岭生态价值可度量、可查询,商洛市和中科院合作研发了“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评估平台”,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达到3132亿元,为同期GDP的4.2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储国强贺占军姜辰蓉
  
  巍巍秦岭,和合南北。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秦岭地区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彻底整治违建别墅,立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全面整治小水电站,实行五级林长制,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等十大行动。
  
  迈上新征程,陕西凝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坚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共享秦岭地区绿色发展成果。
 

  
  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洛南县依托独特的山水优势和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五味子特色种植产业。图为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黑彰村村民在田间采摘五味子(2022年8月21日摄)陶明摄/本刊
  
  吸取秦岭违建大教训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也是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基因库”。2022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多次来到秦岭脚下,只见林木挺拔,青山葱郁。
  
  然而前些年,这座雄伟山脉一度被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侵扰。特别是在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蚕食秦岭山脚的绿色,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开发商盯上秦岭这块风水宝地,侵占大量耕地、林地修建别墅,有的披上生态、文旅的外衣大搞开发,把青山绿水变为私家花园,绿色秦岭被不断蚕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群众意见极大。
  
  翻看拆除前的秦岭违建别墅视频和图片资料,令人扼腕:那些或黄或灰的别墅,或矗于山脚,或隐于半山,与苍翠秦岭极不相称,仿佛一块块伤疤,刺痛人心。
  
  秦岭生态保护,是“国之大者”。2018年7月,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在秦岭北麓展开。据统计,西安市共排查出1194栋违建别墅,其中1185栋被依法拆除,9栋被依法没收改造后用于公共事业,依法收回国有土地4557亩,退还集体土地3257亩。
  
  占地263亩的违建别墅“群贤别业”,是秦岭北麓首个被拆除整治的违建别墅项目,此后建设成为秦岭和谐森林公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如今这里乔木、竹子、滨水植物竞相生长,实现了还绿于民。
  
  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是近年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更是领导干部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典型。
  
  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大教训警示教育基地不时迎来参观者。基地展厅从国之大者、中华祖脉、秦岭之殇、雷霆行动、深刻教训、生态治理、守护秦岭等七个角度,记录了秦岭违建整治和生态修复全过程,警示人们牢牢记住秦岭违建这段历史,深刻吸取这个大教训。
  
  开启护绿大行动
  
  以违建别墅整治为突破口,陕西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开启了秦岭生态环境全面治理。
  
  ——系统治山兼顾保护修复。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纵深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影响秦岭生态环境的老大难问题。
  
  在矿区治理上,秦岭各县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大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启动了一大批无主矿山、废弃矿渣治理项目。
  
  安康市汉滨区大堰沟,曾堆放着早年间开矿遗留下来的大量煤矸石废渣。当地采取就近就地填埋与永久封场相结合的方式,处置这些遗留废渣,通过平整、覆膜等程序,阻断雨水侵入,减少对附近水体的影响。如今,这里被绿植覆盖,早已不见废渣踪迹。
  
  在生态修复上,陕西将生态修复作为实现秦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保护与修复。
  
  “中国钼都”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位于秦岭深处。亚洲最大的钼业生产企业金钼集团,有两支忙碌的队伍,一支是钼矿开采和生产队伍,另一支是矿区治理和生态绿化队伍。两支队伍协同作业,边开采边治理。在已经闭库的木子沟尾矿库坝面,夏日里苜蓿、三叶草、冰菊迎风招展,举目可见绿草如毯,杂英缤纷。
  
  在增绿护绿上,陕西做好生态资源“加减法”,已完成438座小水电站整治工作,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等十大行动,划定秦岭各类自然保护地116个、153.45万公顷,持续植树增绿。
  
  目前,秦岭陕西范围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地、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占比89%以上。2019年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正式挂牌。2021年10月,秦岭国家公园创建获得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
  
  ——立法护山明确责任清单。2019年9月27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修改二稿)》,于2019年12月1日实施,对秦岭保护区的范围重新做了划分,扩大了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监测监管体系。
  
  坚持规划管山。陕西省2020年7月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目前,涉秦岭6市市级保护规划和省级8个专项规划完成编制并印发,形成全省“1+N”秦岭保护规划体系。
  
  建立五级林长制,让陕西的每一片森林、草原、湿地、沙地都有了明确责任人。陕西对涉秦岭6市和省级有关部门进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秦岭区域各市因地制宜,探索秦岭生态保护可行性举措。西安市开展峪口峪道整治,渭南市实行多层级多领域规划体系建设,汉中市推出市委常委分片包抓秦岭保护制度,安康市进行网格化管理,有力助推秦岭保护工作全面提升。
  
  ——智慧控山提升监管效率。进秦岭刷卡登记、“天眼”探测深山状况、“移动巡检”按轨迹巡查、关键点位网格员实时跟进处置突发情况……科技手段正在智慧守卫秦岭生态安全。
  
  聚焦问题高发区域、易发领域、频发行业,陕西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点”的原则,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推动构建“山头有监控、林区有巡护、峪口有检查”立体防控格局,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实行网格化动态监控,有效堵塞防控漏洞。
  
  目前,陕西秦岭区域共配备网格员6400余名,实现秦岭区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监管平台按1个月不少于1期的频率下发卫星影像对比发现的疑似问题图斑,2021年共下发疑似问题图斑893个,取证率达99.7%。
  
  陕西省发改委介绍,2021年底,省级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接入秦岭区域的各类视频监控探头共计2600多路,初步形成“空天地网”一体、网络化与网格化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秦岭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效率。
  
  推动绿色大发展
  
  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已在秦岭地区深入人心,传统生存模式正在发生蝶变,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延伸。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汉中市佛坪县陆续关停12家小水电站和几十家矿产企业。“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是我们的使命。”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说,在秦岭整治中,当地确立了“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路径。“现在生态好了,群众富了,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汉中市洋县农亭村农民王金枝,早已习惯了田间劳作时,抬眼可见朱鹮飞舞嬉戏的场景。为了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洋县禁止狩猎、伐木、开矿、使用农药化肥。“如今,环境越来越好,鸟越来越多,兜里钱也没断过,日子安逸得很。”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王金枝笑着说。
  
  以前是“靠山吃山”,现在是“靠山护山”。随着秦岭生态保护的深入推进,一批“砍树人”变“护林人”,“挖矿人”变“治污人”,“老渔民”变“新茶农”,“乡村农妇”变“民宿管家”……身份更替间,秦岭人传统生存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60岁的余方学,有过卖炭为生的经历。他回忆,原先村民为了挣钱曾经砍树烧炭挣钱,100斤炭只能卖十多块钱。后来,封山禁伐生态恢复,村民发现“‘卖风景’也能过上好日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余方学家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利润超过十万元。
  
  20多年前,张武军是秦岭的一名伐木队员。“采伐工队解散后,留下的人转行干起了植树造林。”如今已是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护林员的张武军,和队友们一起造林7万多亩,抚育林地20多万亩。
  
  “3年前,我还是个老渔民,在这山下的汉江中放网箱养鱼。”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窑头村的刘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了保护汉江水环境,网箱养殖被陆续取缔,他流转村里土地办起了千亩茶产园。从渔民变为茶农,刘刚很快就找到了感觉:“我们在茶山上直播带货,客户下单时看得见绿水青山,茶叶销路很好。今年能卖300多万元,比原来捕鱼强多了。”
  
  陕西省林业部门的监测显示,“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目前,大熊猫种群超过367只,野外种群由273只增加到345只。羚牛和金丝猴数量,分别突破4000只和5000只。有着“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更是由濒危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
  
  为更好实现绿色发展,陕西根据秦岭地区产业特点,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汉中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安康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重点发展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等产业;商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绿色食药、新型材料等产业……在秦岭地区,越来越多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崛起壮大,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多彩的绿色产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了长久而坚实的基础。
  
  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迈上新征程,陕西将深刻吸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坚决扛起秦岭保护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让秦岭祖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景永驻。
  
  (参与采写:邵瑞孙正好)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