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报社论:道德回归待后生

时间:2011-12-22 16:41来源:鑫报 作者:李东 点击: 载入中...

 
  一个来自农村的80后小伙,靠自己的理发手艺在兰州艰难地打拼着。按常理,他应该一门心思地赚钱,好负担结婚、买房、孝敬父母、自我发展等一系列的费用。可他却不是这样,在打理自己小店的同时,做起了“慈善”事业——义务上门为农民工、老人、残疾人理发。彭青龙,这个年轻人确实让时下好多人感到很是费解。而他的“慈善”事业有时候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些老人、残疾人、单位总是怀疑他的来意,将他拒之门外。(详见今日鑫报A15版)


  对这样的事,人们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前一阵子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佛山小悦悦事件等,引发了国人对人性、道德观、见义勇为、好人好事等话题的大讨论,也让这类事件变得格外“敏感”和引人关注,就连老外也在惊叹,以“礼仪之邦”自居、“道德文章”为是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彭宇案的判决结果,更让人们视做好人好事、行见义勇为是一种“高风险”的举动,一不小心,做好事者就成了肇事者,赔钱不算,还要担负法律责任。


  其实,在这些事件中,人们都把矛盾的对方——违心说话者(如彭宇案中的徐老太、许云鹤案中的王老太)被泛化和扩大化,把矛头都指向了社会道德,纷纷指责社会,而没有反思,正是由于这些违心说假话者出于一已私利,故意歪曲事实,任意践踏公共道德和社会良知,把行好人好事的人推向了风险的边缘,也用例证强化了国人“见义勇为”的后果有可能是“惹祸上身”的思维。在这些事件中,真正要检讨和谴责的应该是“徐老太”这些人。法律在追究“肇事者”责任的同时,也应该追究说假话者诬陷的责任,让这些不道德的人也付出代价,这样才公平。


  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可以在短期内荡然无从。自近代以来,中国在“变法图强”的探索中,把目光转向国外,向西方学习,几千年的传统成了束缚社会发展的枷锁被砸碎,在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旧道德秩序却迅速地瓦解,人们一时失去了方向。而建国后,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文化摧残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无情地颠覆。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至上,唯GDP论英雄,以财富论成败,人人只知道自私索取,不懂无私奉献。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界限混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诈坑骗成为社会公害,腐败现象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怀疑一切,就像那个小品中说得一样,什么都“有毛病”。说一个人坏,就不假思索地相信,而当一个人做好人好事、行慈善时,要么怀疑人家的动机,说是做秀、炒作、出风头、想出名,要么就说是骗人的,总之不会轻易相信。怀疑成了人们本能的思维模式。殊不知,人们在不信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不信任。但在关乎个人利益的事上,一些人又不惜放下人格、良知,做违心事,说违心话。于是就有了彭宇案中的徐老太之流,为了自己的医药费,不惜说假话,冤枉好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这些让人不齿的人,而这些人至今仍影响着这个社会。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案件中,彭宇、许云鹤等虽然被误解,被诬陷,但他们至少没有因为世俗和流行的价值观而放弃见义勇为的举动,这其实正是国人道德回归的一种体现。包括义务为人们理发的兰州小伙子彭青龙,这些年轻人,这股新生力量,或许都是些小人物,但他们正在本能地去做一些善事好事,用自己全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别人。我们坚信,这股力量在日趋庞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凝聚道德伟力 托举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 良好道德是中国精神的基石
  • 光明日报社论: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
  • 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社论)
  • 人民日报社论:向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 律师应恪守职业道德 不做逾越法律之举——专访美国资深华人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