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远离“隐性歧视”

时间:2012-08-10 15:40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楠 点击: 载入中...

  
  近日,主持人崔永元宴请了154位农民工,对他们在暴雨灾害中的义举表示感谢。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受灾严重,当晚,这些在河西再生水厂工作的农民工,第一时间拿着救生圈、麻绳,剪破铁丝网钻进高速公路,救了上百名危在旦夕的被困人员。


  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近来一系列和农民工有关的新闻:


  这些农民工救人的当晚,一位参与救援的农民工说,他也被深深感动,“当被救的人被自己陆续往桥上背,都连声说‘谢谢’时,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而就在7月28日,南京28路公交车上,一男子因嫌上车的两民工身上汗味太重,要赶他们下车。此时,公交车司机喊了一句:“上了我的车就是我客人,谁也没权赶我的乘客下车!”


  这样一些事件中透出的微小感动,似乎在追问我们一个事实:我们平常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农民工——这一城乡融合出现的特殊群体、又是城市重要建设者的?


  进城务工的他们,除了在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无法和市民共享之外,恐怕还在生活中遭受着某些毋庸讳言的 “隐性歧视”:近日,某市发布研究报告,发现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专家称,提升生活质量需要解决好外来人口问题,要提高外来人口中高素质人才的比重。凭简单测量体系,就断言所谓市民生活质量下降与外来人口有关,恐怕多少有点牵强吧?又有机构在对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中,看似“无意”地解读出:外来人员占用城市过半的就业岗位,大量的流动人口创造了高比例的犯罪率,全然不提他们对城市GDP和税收的贡献……


  再看最近的报道:《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不及农民工》,且不说对工资数据的研究准确与否,似乎农民工就是“低工资”的代名词?其身份就要低大学生一等?更糟糕的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对类似提法习以为常。这就难怪,那位救人的农民工听着“谢谢”,就好像得到了认同;也难怪,一些农民工在地铁公交上“自觉”不坐椅子……某种程度上说,人们不在无形中伤害他们,就已经是种尊重。


  很多人呼吁去掉“农民工”这个歧视性称谓。然而,对这个群体真正平等相待,却绝不是“去称谓”那么简单。“十二五”规划中,已对农民工同工同酬、户籍转换、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相关文件也致力打通农民工的社区融入之路。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路途,恐怕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未必都能请农民工吃饭,但我们可以在公交车上,不要对他们的汗味一副厌恶的表情;不要在餐厅里,看到他们就感觉“不那么卫生”;不要在学校里,提出不要和他们的孩子同桌……因为当他们习惯性被隔离,习惯性被忽略,甚至习惯性被歧视时,那道看不见的群体隔阂和裂痕,将是给城市文明敲响的一记警钟。


  让我们对他们的劳动报以微笑和感谢,不仅是在他们救人时。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信用交通系列评论①|让信用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硬实力
  • 【央视快评】让尊老敬老助老传统发扬光大
  • 央广时评:让长江更深、更畅、更智能
  • 社保扶贫|兜底保障,让贫困人员生活好起来
  • 生活精彩?人生出彩——让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