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雁滩村社区、体味新市民新生活”

时间:2013-06-25 21:0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萍 点击: 载入中...

  系列报道之一 


从建设新农村到改造城中村  张苏滩:雁滩30年城市化缩影


  6月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老何照例在早晨七点钟前梳洗完毕后,便出门直奔老刘家的早餐点,走在家门口被水泥漫过的窄巷道里,老何多多少少有种被挤着的感觉,不过说来这条道也走了好几十年,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的楼房不断加盖后都高出许多,张苏滩的村道也愈发显得窄且深。


  老何是张苏滩村社区一名普通居民,退休前一直在村社区工作,这些年雁滩的变化他是看在眼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家居建材市场聚合,大型商超让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今天的雁滩俨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果蔬种植滩地,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新城区。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城关区推广“新农村”建设标杆的张苏滩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老何的记忆中,30年前的张苏滩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村道还是土路,建在村道两边的居民区是一水的二层小楼,每一户居民家的小院落都是一般大小,从民居粉刷颜色到朝向都一模一样,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有着一样的门楼子。而村道口的老槐树每至夏季就会洒下大片清凉,给村民们下象棋、玩纸牌遮出一片天地;还有村口不足十平米的小卖店,玻璃柜里有限的商品总是诱惑着馋嘴的孩子们......


  和处于雁滩边缘地带的旧式村落相比,张苏滩村其实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村落。即使今天走进张苏滩村社区,我们看到的高高矮矮的居民院落和雁滩其他的“城中村”也很不同,这里的居民院落大小基本一样,建筑风格也基本无差别,被居民改造过的院落依旧透着当年“新农村”的影子。张苏滩村,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城关区推广“新农村”建设的标杆,3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新农村”又将面临“城中村”改造。


  张苏滩村社区现有常住人口459户,2400余人。出租房屋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也有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利用自家院落临街的铺面进行自主经营。由于雁滩外来人口很多,张苏滩村社区的地位置较好,村民们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也很不错,但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身份置换后的“新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意识形态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前些年拿到补偿款的村民很少有人愿意出去工作的,但这两年,逐渐融入城市的村民也开始转变观念再就业,村社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都会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增加收入,或搞自主经营。闻名雁滩地区的“刘记卤肉”老板刘维虎就是张苏滩村社区居民靠手艺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光靠房租只能解决温饱,要想生活过得好一点就必须自己另找出路。”刘维虎算了一笔账,他家里盖的是三层小楼,每个月出租房屋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但自己一家六口人,父母均已年过七旬,大女儿学校毕业后出嫁了,小儿子马上面临中考。每个月3000元的租房收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还可以,但要让日子过好就难了。刘维虎坦言,这些年里自己家里诸如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等正常开支全凭自己做卤肉而来,卤肉店每个月能收入四五千元,再加上租房所得的3000余元,一家人的生活自然不成问题,另外还能攒些钱让卤肉店扩大经营。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新市民被动“化”入城市后,失去土地依傍的他们生活意识一步步发生改变,从原来的一味依靠房租生活到今天的走出去,通过工作、通过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来改变生活,新市民正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城市。但张苏滩村社区的2400名居民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他们还想要更多:期待张苏滩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解决“新市民的户籍、住房、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yantan/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雁滩村社区节后民生服务店开张早
  • 雁滩村社区不挂条幅不办晚会
  • 雁滩村社区居民擦玻璃用上了家政公司
  • 雁滩村社区冬季采暖迈向“清洁节约化”
  • 壁挂炉成雁滩村社区采暖“主力”
  • 雁滩村社区就业专干们经历的那些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