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遇“乌龙”,光大高盛差距在哪?

时间:2013-08-23 14:33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点击: 载入中...
  无论是对事件本身的处理,还是对舆论、市场影响的引导,都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
  
  光大证券因交易系统出错引发乌龙事件的余波未了,8月20日,在国际金融界呼风唤雨的美国高盛集团也因程序错误出现乌龙交易,两家机构均声称因程序化交易软件发生错误引起,所不同的是光大证券一时间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细节不断被发酵,而高盛事件却只有几家媒体报道,内容也基本停留在技术事故本身。
  
  从公开的消息来看,光大证券先是事故当日直接损失1.94亿,紧接着复牌两日内市值又蒸发63亿元,先后被有关职能部门要求暂停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和公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管理层面临洗牌,后续还有可能面临受损股民的索赔以及一系列的惩罚和责任。
  
  关于高盛事件的最新情况是,损失需待交易所对每笔交易的审核完成后才能明确,具体数额将取决于这些交易是否会被取消、调整或维持。如果这些交易不被取消,高盛将面临至少1亿美元的交易损失。目前高盛已与交易所和这些交易中的对手方展开密切的沟通,纽交所将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的事件,为何社会影响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两家公司应对突发事故的态度和能力不同。就事件细节来看,光大证券在8月16日发现系统成交异常时,首先做的不是按照市场规则及时制止错误,通知市场监管者和参与各方,而是在消息未被公开披露前,为减少自身损失对冲风险。反观高盛,交易系统软件根据错误的数据下单,一些订单成交,另一些则没有,高盛纠正了这一问题,并研究具体是哪里出错。对比而言,光大的行为显然违背市场的公平和诚信原则,其后两天再现的“国债乌龙”反映出其对待事故的不严谨态度和薄弱能力。
  
  截至目前,两起事件的结局均无定论,但可以预见的是,光大证券所受到的影响将远超高盛集团。无论是对事件本身的处理,还是对舆论、市场影响的引导,都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与科技、媒体的关系将更加密切。金融机构在不断利用新兴技术提高获利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过度的技术依赖所带来的风险,也需学会在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下,按照市场规则应对危机,减少不必要的连带损失。
  
  此外,中小投资者在参与市场投资的过程中,也需进一步加强对系统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原文标题:同遇“乌龙”,光大高盛差距在哪?
  
  http://news.ifeng.com/opinion/economics/detail_2013_08/23/28943042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央视快评】让尊老敬老助老传统发扬光大
  • 国产动画片理应光大传统
  • 俄乌“停火乌龙”透露三大信息
  • 乌龙事件呼唤“政策执行力”
  • “限行乌龙”不是应急预案的错
  • 孕妇错被追逃不该发生的“乌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