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德国“无声革命”的启示

时间:2013-11-11 16:52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吴黎明 点击: 载入中...
  原标题:德国“无声革命”的启示
  
  ■好望角
  
  尽管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洗礼”,德国经济近年来在西方“一枝独秀”,红火到最近连盟友美国都看不下去,罕见地对其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抨击。
  
  德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根源,是新世纪初的一场“无声革命”。当时,“少壮”总理施罗德倡导“2010议程”,展开“痛苦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核心是修正德国的社会发展模式。
  
  西欧的社会发展模式大致有四种:北欧模式、莱茵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谓莱茵模式,是德、法、荷、比、卢等莱茵河周边国家的共同模式,强调对就业的保护和较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施罗德要开刀的,就是莱茵模式。
  
  毫无疑问,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到上世纪末期,莱茵模式为人诟病的是“养懒汉”。由于福利负担重,当时德国社会福利开支一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必须进行变革。
  
  当时德国法律对就业保护过强,解雇员工成本极高。记得2004年时,一位从美国转到德国任职的企业老总曾向笔者抱怨“到了德国玩不转”,原因是他的“杀手锏”没有了,很难“开除员工”。
  
  施罗德的改革“药方”是:削减福利开支、放松劳工法限制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等进行一揽子“瘦身增效”改革。比如,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合为一体,领取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劳动中介机构介绍的任何工作;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望。改革后,失业金领取时长压缩到6个月至两年,比例也降低,长期失业者的救济金降低到每月300多欧元。有德国友人对笔者感慨:“若是失业,与乞丐无异。”
  
  这些措施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催化了德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呈现新活力。结果,德国从“失落的十年”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黄金十年”,迄今势头不减。
  
  回头看这场变革,值得深思:
  
  一是改革既要大刀阔斧,又要讲究技巧。改革之前,德国经济陷入近10年的低迷,企业活力受压制,失业率高企,德国当时被称为“欧洲病人”。为了改革,施罗德不惜面对党内压力、工会的反对和在野党的“杂音”,锐意前行。但在战术上,施罗德积极与各方协商,形成共识,通过法律确保改革不脱轨。反看同样是莱茵模式的法国,多次想改革,都因为罢工浪潮而作罢。
  
  二是改革不搞“山头主义”。改革后不久,默克尔作为施罗德的对手上台执政,摒弃党派鸿沟,“萧规曹随”,全盘接受施罗德的改革方案。有意思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施罗德作为改革首倡者在大选中失败下台,反倒默克尔成为改革红利的分享者,成功两度连任。
  
  人间正道是沧桑。德国的变革实质上是无声的改良,是对现有模式的修正,没发生任何社会动荡。得益于这次改革,德国经济修成正果,从经济“病人”变为“牛人”。
  
  德国的改革能为世界复制吗?俗话说,“橘生淮北则为枳”,由于国情不同,“德国模式”迄今未能被其他欧洲国家成功移植。但是,德国的改革历程还是让人颇有启发:不管方式措施如何,只要能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就是成功。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111/c1003-23499512.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美籍华裔青年钢琴家摘得2017年德国国际钢琴家奖
  • 德国插画家获2017林德格伦儿童文学奖
  • 泾川县下大力气促农增收启示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