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雾霾的较量或许刚刚开始

时间:2013-12-09 10:03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包丽敏 点击: 载入中...
  人们应该记住即将过去的2013年。两场惊人的大范围的雾霾,“标亮”了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从南到北,从东至西,让人窒息的雾霾像幽灵一样停留在全国众多城市的上空。1月的那场雾霾,笼罩的国土面积达到惊人的130万平方公里;最近的这一场,尽管并没有看到有关“沦陷”面积的确切统计,但从新闻报道看,想必数字也让人惊心。
  
  虽然雾霾对于国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许多人的感觉中,雾霾天气似乎还只是偶然“发作”,以及只在少数地区“发作”。然而如今看来,或许我们有必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长期与霾共存。《人民日报》2011年即报道说,本世纪以来,全国霾日数增加明显,中东部地区霾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而据环保部门当时的最新统计,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所有这些情况和数据,都是在警告我们:必须认真而紧迫地面对这场“雾霾之战”了!
  
  从世界一些发达城市曾经的雾霾作战史来看,与雾霾作战的过程很可能是漫长的。比如,据媒体报道,美国洛杉矶1943年第一次遭受雾霾的攻击,人们最初以为这是偶然的天气现象,却没预料到这只是一场长达半世纪的雾霾之战的序幕。经过政府各种政策调整以及推动全国性立法,1977年洛杉矶的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天数仍然高达121天,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到0。而伦敦告别“雾都”这个称号,也同样经过了长时期的努力。
  
  中国的情况当然不能同等类比,但参看这些既有的雾霾污染史和治理史,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不应掉以轻心,不要低估现实形势可能的严峻程度。
  
  某种程度上,雾霾是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后果,是环境对高污染GDP的报复。雾霾还是一场典型的“公地悲剧”。GDP狂欢中的地方政府、为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愿约束排放行为的企业、不作为的环保部门、追逐私家车享受的人……都是雾霾的“贡献”者。个体的理性最终“成就”了全体的非理性。在对“公地”的掠夺榨取中,人们最初似乎都是获益者,但终有一天,人人都成了受害者,都为此支付高昂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雾霾也是社会治理不力、不合理而结下的一枚苦果。而治理雾霾,真正考验的不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政府作为、企业责任、公民参与、社会协作等等,无疑都是一场高要求的“大考”。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治理体系的完善、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参与的深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蓝天保卫战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尽管有些讽刺,但至少有一个理由还让人感到些许乐观:其他一些公共问题的治理和政策的调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许缺乏动力,而与雾霾的较量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雾霾笼罩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原文标题:与雾霾的较量或许刚刚开始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3_12/09/31912191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