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如何承载城市文脉

时间:2015-03-16 10:27来源:新华网 作者: 吕晓勋 点击: 载入中...

    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社会生活的“情感驿站”,是重新定位报刊亭的关键。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其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无独有偶,孙步新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前进行规划”。“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在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购一本杂志,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但近几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数量不断回落。“退路进店、还路于民”“影响市容、亟须整治”,一些城市的粗放式管理让报刊亭日显尴尬。而数字时代,人们阅读习惯、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对报刊亭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冲击。“往年白天折射着阳光,晚上有点点光芒的报刊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有人曾如此描绘北京的报刊亭市场。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拆除了1万多个。

    而对于报刊亭经营者而言,很多也只是在勉强维持。“报刊亭工作辛苦,离不开人,一个人还守不过来。如果天天守着这个亭子,每月挣个2000多元,很少有人愿意干。”人民日报半年前刊登的上海一位报摊主的困惑,是当下许多报刊亭经营者的共同烦恼。考虑到家庭的未来,即便没有拆迁等外部因素,他们也可能会另谋生路。

    报刊亭让喧嚣的城市生活有了一种稳重的静谧。让报刊亭重新焕发往昔的活力,成为城市的精神风景和文化地标,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其实,在很多城市,报刊亭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报刊售卖。它们更像是区域性的综合便民服务站,售卖文化产品之余,还经营着自行车打气、代缴水电费、免费代收快件、义务指路等多项便民服务。点缀在大街小巷的各种报刊亭,仿佛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社会生活的“情感驿站”,折射出社会的表情,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这样的功能,无疑也正是报刊亭“转型升级”,在城市生活中重新寻找自己定位的关键。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小小报刊亭,要想办出文化味道、增加便民内涵,绝非清理摊位“多余”摆设、“改造”不合规外貌那么简单。便利市民生活需求、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促进报刊亭经营者收入提高、繁荣城市文化消费市场,都是民生问题,社会管理者理应多加考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将报刊亭打造成传播城市文化、传递城市文明窗口的同时,实现便民、惠民、城市管理的多赢,或许可以成为报刊亭升级改造的一个发展方向。

    两会是个反映问题并促成问题解决的好契机。提案交了,媒体报了,相关部门能否重视起来,地方能否结合各自特点,拿出兼顾多方需求的规划、发展方案并尽快加以落实,体现的正是一个城市对待公共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促进社会民生的智慧与决心。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检察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以来,成效如何?晒单啦~
  • 如何理解此次主题教育的“正当其时”?
  • 图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如何学习党史、新中
  • 开展主题教育如何防止“两张皮”?|音频课
  • 如何深刻理解“十四个坚持”的逻辑和规律?
  • 如何理解开展主题教育的“四个迫切需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