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娘胎到坟墓的“奇葩证明”

时间:2015-05-25 12:27来源:新华网 作者: 汤嘉琛 点击: 载入中...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奇葩证明”不仅在民间频遭吐槽,也进入了高层视野。

    日前,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对“让一岁小孩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进行了严肃批评;此前,他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让公民证明“你妈是你妈”是“天大的笑话”。

    从提升社会管理标准化水平、防范公共利益和个人财富受损的视角来看,买房时询问婚姻状况、生孩子前核查是否符合政策,确实无可厚非。但值得探讨的是,在我们从娘胎到坟墓的“证件人生”中,据说总共需要100多个证件,这其中有多少是刁难百姓的“奇葩证明”?

    “奇葩证明”层出不穷,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行政审批事项太多,不少职能部门都是通过盖章来宣示存在感。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信息壁垒——在横向上,同级部门之间存在各种利益隔断;在纵向上,上下级之间缺少系统内的沟通与协作。有鉴于此,要让“奇葩证明”少一些,除了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还应该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央视《焦点访谈》曾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位北漂青年办护照时遭遇办事人员刁难,在老家和北京之间往返6次跑了3000多公里,以至于他最后发出了“有些部门拿着点权力就玩弄百姓”的感慨。从这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目前不少部门没有跟上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沿用的仍是多年前的管理思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绝大多数关键信息,都已经信息化了。如今的问题是,虽然政府部门掌握了各种信息资源,但大量信息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彼此未打通,而且大多处于“沉睡”状态。当各种数据躺在相关部门的档案柜里“睡大觉”时,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数据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时,各种“奇葩证明”只会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慌乱的境地。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就可以少跑腿。信息化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政府部门真要下决心解决“奇葩证明”的问题,最大障碍不在技术,而在管理思路。不能总在政府部门要找你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信息网络中的“透明人”,而当你需要找政府办事时,却只能自己跑腿。当务之急,需要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理念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事实上,信息化建设与简政放权是一体两面——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简政放权难以深入推进;而之所以敢于简政放权,就是因为它契合了信息化的大趋势。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流程、改变陈规旧例,值得所有政府部门思考。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对政府部门而言,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中梗阻”,让百姓少为办理各种奇葩证明而反复折腾,才能让人民群众从民生细节中感受到“获得感”。当然,政府在释放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革红利之时,也必须在保护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方面当好把关人。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照片有点暗!晚上坐火车,你不会注意到他们
  • 《牵挂你的人是我》三亚篇:爱你到天涯
  • 【央视快评】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闲人免进”到“城市客厅” 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破解
  • 从三个角度分析办好思政课的信心源自何处
  • 新华网评:越到决胜阶段,越要一鼓作气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