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低俗用语在互联网上疯长

时间:2015-06-04 11:37来源:新华网 作者: 胡印斌 点击: 载入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的转发率最高,均超过千万次。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蔺玉红呼吁,应多吸收“给力”“萌萌哒”这样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

    我们正处于怎样的网络语言环境之中?人民网的调查报告,部分地披露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海量的低俗语言,正在构建一个相对闭合的话语场,并在论坛、微博、微信以及网站全方位无缝隙渗透,使人无法逃避。不仅如此,鉴于网民无穷的创造、再创造能力,低俗用语更是“如野草一般疯长”。

    网络低俗用语的“疯长”,一方面加剧了网络戾气的蔓延,使得过去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更加难以约束,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更加严重,而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更加粗鄙;另一方面,也裹挟了正常的民意表达,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已经开始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网络舆论开始侵袭主流的社会舆论。

    尽管有些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比如,临近高考,广东、河南等地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醒考生,答卷不得使用网络语言。但是,这样的“终端”限定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很难真正收取规范、净化语言的效用。能不能完全杜绝考生使用网络语言是一回事,即便答卷时有所规避,但考试之外则根本无从管理。更有甚者,这种刻意、生硬的规定,也可能造成新生代话语体系的割裂。

    不仅如此,如果仅仅为了禁用低俗用语,完全禁用“网络语言”,也不免因噎废食。“网络语言”范围宽泛,并无确切指称,不加任何区分界定,一股脑儿地禁用,既不合理,也难以操作,更让人们无所适从。

    可见,若想避免网络低俗用语的蔓延,还是应该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渗透与更替。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其魅力不是静观赏玩,而恰恰在于流动的鲜活之美。自从有语言文字以来,便处于不断变动生成之中,有些语言消失了,有些语言虽然没有消失,但也成了只供观赏的标本,但同时也有很多新语产生了,究其根本,仍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民众有表达的诉求。

    社会平静和谐,语言就会温顺、典雅;社会戾气滋生,则语言暴力、恶俗低俗就层出不穷,而相应的社会共识也很难形成。特别是,如果民众的日常表达屡屡遇阻,难以畅言,很可能就会转移到网络上去。

    说到底,净化网络用语,除了发言者自我约束,遵循公序良俗,守住文化底线之外,关键还在于标本兼治,消除社会戾气,避免社会不公,尊重话语权力。否则,一味封堵,恐怕只能是扬汤止沸。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党员干部注意!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这些错不能犯
  • 东湖评论:自我革命不能做“三客”
  • 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这10条红线绝不能碰!
  • 金句来习|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 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系列网评:以史为鉴不能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