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政策别卡壳

时间:2015-06-30 12:4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鼓励技术入股,刚听到这个政策很兴奋,可一操作发现真费劲。”国务院督查组在沈阳召开企业座谈会时,一位国企负责人直言。

  为啥?“只有政策性文件,没有实施细则,措施不配套,政策难落地。”他解释:现在公司正申请上市,按规定,发起人股东数不超过200人,可公司高级工程师就400多人,让谁入不让谁入?还有,作为国企,技术怎么入股、比例多高,没有明确界限。一旦走出这步,要是说你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谁担得起?政策卡壳,机制不活,留不住人才,难搞好创新。

  创新力不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短板。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有创新能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40%。督查中一些地方反映,“原字号”、初级产品比重高,高新技术产品少。不少企业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产品单一,利润微薄。吉林化纤负责人说,论碳纤维的原丝生产技术,他们是世界一流,但下游企业局限在鱼竿、自行车等低端产品。一边是高端市场缺口大,一边是低端市场过度竞争,行业产能大量闲置。盼创新、快创新,企业挺着急。

  是技术差距,更是体制积弊。政府的手伸得长,市场的手就变短,企业只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统得宽、管得死”,捆住了企业手脚。过去企业日子好过,不想创新,现在处境艰困,难搞创新。一位研究所科研人员说:“许多成果在本地长期睡实验室,而南方企业却主动上门花钱买。”长期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体系不通畅、分配制度不合理,老工业基地累积的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正逐渐削弱。据统计,东北三省每年流失的人才约200万。

  对于创新驱动,全社会已有共识。补创新短板,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与创新的需求仍有距离。督查中,有企业说,奖励性、补贴性举措多,改革性举措少,没有触及深层矛盾;有的说,缺乏顶层设计,政策交叉重复,操作性差,不接地气;还有的说,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政策缺乏有效衔接,部门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走出了“最先一公里”,却没到达“最后一公里”……这说明,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远未扫除,改革还不到位。

  新常态下,有挑战也有机遇。传统产品举步维艰,高新技术产品却长袖善舞。比如,依托哈工大技术,博实机器人搭上工业4.0快车,畅销全国,走向世界。而一个哈工大科技转化平台,就发展出30多家机器人企业。记得博实公司董事长邓喜军说过一句话:“老工业基地有工业基础,科研院所、高校云集,这里不缺滋生创新的土壤,营造好的制度环境比补贴更重要。”

  企业是创新主体,真正的创新不是政府规划、奖励出来的。支持创新,政府要调整“错位的手”,多听听企业呼声,找准创新中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确保更多的创新政策不仅落地生根,还能开花结果,最大限度激发第一生产力。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郭夏:开放创新“金砖+” 命运与共亚非拉
  •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 我国社会政策70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
  •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 [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深圳足迹:记录时代进步的创新坐标
  • 【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