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一家四代免费摆渡141年,只为守护一个承诺……

时间:2018-11-26 20:0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为答谢村民
 
  家族四代免费摆渡141年
 
  今年76岁的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是万家第三代摆渡传人,他已经在大沙河上义务摆渡23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儿子万芳权常常帮着父亲义务摆渡。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
 
  140多年前,万其珍的祖父举家逃难来到大沙河村。当地百姓热情接纳了作为外乡人的他们,并给予他们帮助救济,使他们得以在大沙河村落地生根。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
 
  当时的大沙河水流湍急,村民只有简陋的木筏来往于大沙河两岸,时常会翻船落水,甚至还会危及到村民的性命。万其珍的祖父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不仅会造船,还熟悉水性。他看到当地村民被大沙河所困,于是卖了家里的几头猪,造了一条小木船,不收分文,义务摆渡,运送大沙河两岸的村民。
 
  大沙河
 
  万其珍的祖父在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摆渡不收一文钱,只要万家人在,这渡船就不能停下来。之后,万其珍的父亲和叔叔相继接过渡船的竹篙,一直就这样传承下来。
 
  万其珍义务摆渡送两岸的村民
 
  不顾自己危险拉船上岸
 
  保住了渡船就守住了承诺
 
  1995年,50多岁的万其珍从叔叔手中接过了渡船的竹篙,成为了万家第三代义务摆渡人。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万其珍就在一个小石屋里,每天接送来来往往过河的村民。
 
  万其珍的小石屋
 
  在小石屋的门口挂着一盏煤油灯,过去没有电灯的时候,如果晚上有人因急事要过渡,万其珍就点亮这盏煤油灯挂在门口,或者点着一个火把插在岸边的岩石上。
 
  万其珍说,这个煤油灯就像一个目标,船就可以直接往亮处走。
 
  煤油灯
 
  过河人最多的时候,万其珍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吃饭。有时家里人给他送过来,有时就从家里带几个红薯、洋芋,放在柴火里烤熟了当午饭。
 
  虽然万家人历代精通水性,但在河上常年摆渡还是面临着危险。一次,万其珍到对岸接村民的时候,撑船的竹篙插在岸边的石缝里,一下子没拔出来,还把万其珍带到了水里。眼看着渡船要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万其珍顾不得河水的冰冷,一个潜泳穿过船底,这才拉住了船头的铁环。然后脚踩在泥里,把船拉上了岸,拴起船。
 
  前来帮忙的村民一而再地埋怨他不顾自己危险。在万其珍心里,保住了渡船,就守住了承诺。
 
  万其珍拴船
 
  儿子接棒父亲
 
  传承“百年义渡”,续写诚信传奇
 
  让万其珍欣慰的是,他义务摆渡二十多年,每天几十趟来回,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万家人世代相传义务摆渡,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
 
  万芳权摆渡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
 
  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评价很高,只要有人过渡,就要在这坚持摆渡。把这个责任要坚持到底,一定不能忘记这个承诺。
 
  万其珍父子
 
  如今,万芳权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成为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
 
  尽管现在需要摆渡的村民越来越少,但万芳权说,只要有一个人需要过河,他们就要在这里坚持下去。信守祖上的承诺,一代一代传下去。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村民万芳权:
 
  他们老一辈再艰苦再困难的时候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在我这代不能坚持下去,所以我再怎么辛苦也要把这个承诺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泪目!这两场阅兵,穿越70年
  • 致敬!这21辆礼宾车驶过天安门的瞬间 让人泪目
  • 泪目!干部倒在扶贫一线,生前一直随身带着结婚证......
  • 海外游子的四封春节家书,看完泪目……
  •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官兵边防线上高声宣示主权引人泪目
  • 泪目!这是大雪后,一个环卫工的最后48小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