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让大学生更接“地气”

时间:2014-12-25 10:5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徐晓君 点击: 载入中...
承担社会责任 融入未来生活



兰州国际义乌商贸中心联合农大学生社团开展公益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活动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思想教育进行引导的重要平台,在大学校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甘肃高校社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优秀的社团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曾经,大家都把大学社团和“兴趣爱好”、“凑热闹”、“玩”这些词联系在了一起,而对于在兰一些高校来讲,如今的社团已经不光是展示才艺的地方,更是人生的又一次定位、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融入社会的绝佳舞台。因此,社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并不断探讨和寻求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剂良方。
  
  社团梦想从这里起航

  
  寒冬里的农大,树叶飘零。有一群人,分布在这个校园的角角落落,他们是一群求学者,是一群追梦人,是一群因为兴趣走到一起的“社团人”。他们的付出给校园带来无限的乐趣,让生命的青春活力得到十足的释放。随着新生踏进校园,梦想随之扬帆起航,而加入社团锻炼自己,更是大学生活的另一种体验方式。
  
  聊起社团工作,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小韩打开了话匣子,按惯例每年新生开学,各社团都会为自己“招兵买马”,补充新鲜血液。每当社团纳新现场,总是喷涌着一种欢快喜悦的气氛,巨大的海报展板、热情洋溢的笑脸、多姿多彩的展示、制作精美的社团纪念册等渲染着农大的校园。翰墨书画社同学展示国画与书法的精髓;“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武术协会则向同学表演武术的独特魅力;“剪下生花,宛然如生”的手工艺协会用舞动的剪刀诉说剪纸的生生不息……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甘肃农大学生社团如破茧而出的蝉蛹翩跹起舞,聚集了文学与艺术的陶冶、科技与学术的争锋、环保与公益的大爱和体育与竞技的健美,每一类社团都青春激昂、富有活力。学术氛围浓厚的此类社团,时常会举办一些高水准的文化活动,比如演讲与口才协会举办的模拟法庭,风帆文学社举办的诗朗诵大赛,一系列的学术展览为历史悠久的农大校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底蕴。“环起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的地球”,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宣传使公益环保成为大家心中一种崇高神圣的行动。红丝带协会,作为校内的公益社团之一,一直孜孜不倦地热心公益事业,传递着爱和信念。这些社团对内团结一心聚为社团发展,对外则奉献爱心不求回报。
  
  提升从自娱自乐到实现价值
  
  “社团可以带来独特的‘家’文化和归属感,而这个生机盎然、平易近人的‘家’又吸引着更多新成员加入。如今我们首先将社团和公益活动相结合,为此成立了‘益润陇原’公益团队和‘根与魂’公益团队。
  
  提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由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团队、兰州义乌商贸城、甘肃省和兰州市摄协主办的“圆梦公益共享快乐”公益活动在临夏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小学举行,为百余名孩子们送去了价值数万元的书包、字典等物品,来自省、市摄影家协会的20余名摄影家们还为农村留守儿童拍摄照片,这些照片将被寄到孩子们在外打工的父母身边。回想起当时的活动,社团会员们还记忆犹新:活动中,在学校三年级的教室里,6名同学早已准备好了毛笔、字帖。不一会,几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出现让孩子们高兴了起来,终于盼来了“书法老师”。小张是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社团翰墨书画社的志愿者,他说:“孩子们非常喜欢书法,但大学生无力购买纸、笔等教学用品,以前都是两个学生用一支毛笔,用报纸练字,如今在爱心人士的帮忙下增添了许多东西。”他指了指桌上的字帖称,这些都是由兰州义乌商贸城捐赠的。原来,临夏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们缺乏交流和关心。甘肃义乌商贸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滢称,公司决定与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团队共同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对该校开展美术、书法、舞蹈、武术等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给予长期的支持与帮扶,从而建立关爱农村孩子的长效机制,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分级让社团在竞争中更具活力
  
  从1978年成立的五泉文学社一花独放,到如今百家争鸣,兰州大学的社团同样成了大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2003年11月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兰州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然而,随着社团数目的不断增多,社联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期,作为百年名校的兰州大学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据社联专职秘书长滕佩容老师介绍,现在兰大的社团建立起了严格的注册、考核评价体系。将社团分为A、B、C三个等级,有了高低之分便有了竞争,有了竞争才有了活力。同时,也对之前大力鼓励而兴起的社团们进行了清理,使得社团在“百团大战”的量的基础之上有了质的保障与飞跃。
  
  在校内不断发展的同时,兰大社联还大力鼓励社团“走出去”,增加活动几率,增强创造能力。在社联的组织下,许多社团进行了与外界的交流活动,也有不少成果。2004年,达尔文协会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共享“湿地使者”一等奖;2009年,绿队的普氏原羚项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共赴山丹军马场展开调研;2013年11月,社团联合会组织部分社团与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的代表团进行交流等等。
  
  “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社联要紧跟时代步伐。”校团委副书记黎春林说:“以前我们鼓励同学们建立社团,培养和展示学生的兴趣。而现在,社团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撑,也需要转型。要多发展专业学术类社团,除了展示自我的爱好之外,更要达到增长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目的,为同学们的就业成才提供帮助。”
  
  社团“达人”的苦与乐
  
  兰州大学有112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大家心目中的能人,他们称为社团“达人”。安睿锐2005年从兰州大学毕业,他曾是国旗护卫队的前身国旗班的班长。如今,安睿锐是杭州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虽然毕业多年,但是他对国旗的感情、对国旗班的感情一直如初。“工作之余一有空,我会到西湖边上找个人少的地方,喊上几句当年国旗班的口号。”
  
  在今年国旗护卫队成立20周年的时候,安睿锐又回到了母校,与团队中的学弟学妹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安睿锐告诉大家,国旗班带给自己的是一种能吃苦、讲纪律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在工作中化作了团队精神,让自己受益颇多。
  
  王龙魁是文化行者团队人心中的“达人”,他是文化行者的创始人之一。从本科到研究生,王龙魁一直在兰大,也一直在为文化行者的项目奔走。他曾经主持完成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项目等一系列项目,他也因为这些成绩在2008年被命名为“君政学者”。这是一项由李政道及其亲属设立的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旨在帮助优秀大学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训练,被选中并顺利结项的学生会被命名为“君政学者”。
  
  在王龙魁等创始人的带领下,文化行者团队自创立以来,已有10多位成员被命名为“君政学者”。他们中有些在工作后继续从事与文化保护相关的工作,有的在读研究生时,选择了民族学等与文化行者息息相关的专业。
  
  该校团委副书记黎春林说:“学校社团这些年的发展,让很多学生从社团的历练中脱颖而出,他们进入社会后,会显得更加有经验、更加从容。”
  
  转变从游戏娱乐到技能提升
  
  2000年社团成立到今天,兰州交通大学互联网络协会已经经过了14年的风风雨雨。在协会成立之初,互联网协会更多的是一些爱好电脑游戏的同学之间切磋技艺的平台,协会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便是在网吧举办的“星际大赛”。游戏虽然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吸引了很多同学,但距离“普及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水平”这样的建团思路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为了真正体现协会的“网络”特色,意识到问题的同学们积极向团委申办了“大学生网络节”中“网页设计大赛”活动部分的举办权,并成功举办。为了使会员熟悉和掌握网页设计的各种工具,协会又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讲座,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及校内外条件,坚持讲练结合,让会员亲自动手实践。
  
  协会的一位会员告诉记者,10年前,很多同学对电脑还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让会员对电脑的组成及其构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协会还特邀请了专业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为广大会员举行了一次“电脑硬件知识讲座”。让会员亲眼观看整个的拆装过程,亲手掂他们的“分量”。协会虽不能让会员做到像专职技术人员那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拆装,但起码让会员对电脑的构造及每一部分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学会一样东西,最关键的是怎样去应用它。为了培养同学积极利用网络的意识,协会又和网络公司联合举办了面对全院学生的一次“网上竞技”活动。为了鼓励大家利用网络,我们对那些真正能从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学给予了“重奖”!通过此次活动,使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上网除了可以聊天、游戏外,还有更多更精彩的财富等待着自己去挖掘。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协会已经从单纯的游戏娱乐发展成了让交大同学了解网络,利用网络的最佳平台。从2008到2011协会连续3年获得交大社团评比第一;2011年兼并交大计算机协会,2013至2014年又获得兰州交大校级标兵社团称号,并成为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唯一协会。
  
  “快门三秒钟”被央视关注
  
  快门三秒钟是由西北师范大学袁柯于2011年4月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号召广大爱心人士用相机关爱贫困地区农村,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免费拍一张照片,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问题,让照片不再成为奢望。
  
  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袁柯,只有一台不足两千元的卡片机,也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他却有个愿望:给那些一生没有拍过照或者很少拍照的人们一份“生命礼物”。他成立的“快门三秒钟”项目,给数千名农村的老人和孩子拍下了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了老人们最后的幸福,老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死后没有遗照……
  
  201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袁柯,受邀去西安参加第八届全国绿色领袖营。主办方需要提交一张儿时照片为参会者制作一套会议视频,袁柯却犯了难,儿时的独照袁柯一张也没有,除了小学和初中时的毕业合影,袁柯一共只找过两张照片,一张是四岁时照的全家福,是在一位叔叔的婚礼上,瘦瘦的袁柯在一大家子人中间只有小小的一点,还有一张是和姐姐的合影,是八岁时三叔的一位亲戚帮忙照的,这位亲戚家有一部胶卷相机,这是农村孩子们不敢想象的奢侈品,而能够照一次相也是一件难得的幸福事,要不是仅有的这几张照片,袁柯也许会忘了自己童年时的模样。袁柯最终以照片在甘肃庆阳老家的农村为由,没有把照片交上去,这让他心中一个尘封的念头重新作祟——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照相机,为那些像自己一样没有机会照相的农村人留下一个纪念。有一次他去姥姥家时,用自己新买的手机为姥姥拍了一张照片,然而当他83岁的姥姥在2010年去世之后,家人才发现老人竟连一张遗照都没有。这件事对当时还在上大学的袁柯触动很深,2011年4月,袁柯便成立了“快门三秒钟”这个公益团队。
  
  师大快门三秒种的义举很快被央视所关注并报道,团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快门三秒钟”公益行动,活动涉及甘肃、安徽、广东、江西、湖北五个省份,同时团队也扩展到了山东、江苏、江西、甘肃、新疆等地的10个“快门三秒钟”团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吉林市绿园区林园街道、北京市甘露园南里二社区、甘肃青年摄影家协会、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江南大学志愿者团队、甘肃高校传媒联盟等团体开展过活动,如今“快门三秒钟”已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家媒体报道,数万人参与并关注,为10个市21个县36个村的4000多名老人和孩子拍照1万多张,照片已全部冲洗送达目标人群手中。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