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华池县为抗旱 地膜种植30年

时间:2014-04-14 09:1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共庆阳市委网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4月14日讯,当下正值春耕,为保墒抗旱,在我国海拔较高、春旱严重的地区,农民正纷纷赶时间覆膜保墒,这层薄薄的聚乙烯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及多种经济作物产量出现彻底改变的功臣之一,而蓬勃发展的地膜覆盖技术,使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的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地膜推广之初:种子种反了
  
  老富是华池县二将川的农民,今年47岁,他见证了地膜种植30年来的风雨历程。
  
  老富是当年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成家,开始学种地,他用卖药材的50块钱买了两卷地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铺在了自家的川台地里,那时他一年的纯收入是200元。
  
  “覆了膜,心里不踏实,左等右等不见出苗,刨开土一看,苗都往下长哩,种子种反了?心想都是地膜闹的,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似得,火急火燎地去找技术员。”
  
  听完老富的话,技术人员笑的直不起腰来,他们告诉老富:“玉米苗跟树一样,都是先长根再长苗的。”
  
  1983年,地膜种植做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甘肃省作为全国最先引进和实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地膜覆盖推广到13个农业县(市、区),涉及农作物30余种。
  
  地膜种植推广到老富所在的二将川,因为价钱昂贵,很多农民犹豫不决,并对地膜种植带来的效益将信将疑,第一年,每个生产队只有一两户铺了地膜。
  
  到1985年,地膜覆盖已经得到所有农民认可,并普遍推广开来。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涉及的作物种类多,地膜覆盖技术已逐渐推广应用到40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上。
  
  亩产400斤到2000斤的增收神话
  
  地膜种植推广之前,玉米作为二将川农民的主粮,采用大田种植法,三行玉米两行黄豆,由于春旱,老品种的小黄玉米生长速度慢,到了秋季不能成熟,棒子小颗粒瘪,亩产400斤左右,用这样的玉米粒磨面,蒸成团子,又粗又硬,老百姓称之为“黄团长”。
  
  对“黄团长”厌恶,更加深了人们对细粮的渴望,希望就寄托在玉米增产上,只有玉米增产才能有更多的粮食拿去换白面,才能吃到大米面条。
  
  地膜的到来让玉米增产成为现实,甚至不断带来惊喜。老富的川台地因为有地膜保墒抗旱,获得了大丰收,成熟的玉米棒子大、颗粒饱满,翻番的产量更让村民们羡慕不已。政府奖给老富一袋化肥、一张奖状,老富把奖状贴在墙上,化肥没舍得用,拿去供销社换了半袋白面。
  
  第二年,地膜玉米再次丰收以后,老富新箍了三孔石箍窑。
  
  从推广之初,每卷地膜补助5块钱,到后来的补一半,再到现在的全补、地膜投放,华池县对地膜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如今,因为增产效果明显,地膜种植已经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种植方式,更多的作物种植已经无法离开地膜,而地膜创造的增产神话也不断出现新的记录。
  
  到1995年,甘肃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448万亩,其中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有275万亩,地膜种植为甘肃增产粮食5.58亿斤。
  
  2013年秋收后,华池县二将川农民贺彦文一夜成名,他家门口的三个金黄的玉米仓成为二将川的一道风景,这一年,在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家的玉米产量一举超过10万斤,创下了每亩2000余斤的增收神话。
  
  劳动力大解放,农民有了寒暑假
  
  “锄完头茬玉米,锄黄豆、洋芋,锄完黄豆又该锄二茬玉米了,”老富说起当年大田种地的艰辛,“一年到头忙不完的活。”
  
  地膜种植推广之后,保墒抗旱、保苗防病虫之余,它的灭草功能更是让农民节省了一半的锄地时间,加之地膜玉米的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二将川很多农民将自家的川台地全部用来种玉米,经济收入增长了,还少去了打理其他农作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尝到了甜头的农民,把地膜视若珍宝,先是一行一行地起垄,用铁锹把田地平整地横平竖直,然后覆膜,秋收之后,甚至有农民用手抛开压土,卷起地膜来年重新利用。
  
  1990年到1992年,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提出了玉米全地面覆盖技术,这一次,人们很快接受并应用到自家的玉米地里。
  
  从半膜发展到现在的全膜,耕地几乎全部被地膜覆盖。农民种地,变成了简单的种植和收获,省去了锄草、施肥等很多个中间环节,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让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解放出来,有了悠闲的“寒暑假”。
  
  有了农闲时间,很多农民便到临近的城市去打工,仅到春耕和秋收时间回家参加田间劳动,一年就有了两份可观的收入。从最初大田种地,年收入200元,到现在的两份收入近3、4万元的年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地膜的出现节节高升。
  
  地膜上山,“滚牛洼”上种出高产粮
  
  地膜玉米种植使得玉米的品质提升,加之市场原因,玉米收购价格从原来的每斤3毛钱涨到现在的每斤1块钱左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成为很多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但能利用的川台地早已开发殆尽,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曾经被称之为“滚牛洼”的山坡地上,连耕牛都走不稳的田,常常连籽种都收不回来,又如何实现高产呢?
  
  2013年,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当地川台地有限、山地资源丰富的现状,华池县率先提出地膜上山的决策,并通过相关项目,筹资新修建大量梯田,进一步扩大了当地粮食种植面积,让很多低产的“三跑田”,甚至荒芜多年的荒坡山地成为新的高产粮田。
  
  “20亩川台地,加上14亩的山地,全部种玉米,效益不比外出打工差,这不,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现在,仅靠务农,老富在家乡过上了富裕的乡村生活。
  
  到2012年,甘肃省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了1350万亩,仅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推广面积达到1258万亩。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地膜种植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还在持续上涨。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