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康县朱家沟村:山、川、岸上的脱贫传奇

时间:2017-02-28 23:2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记者王占东  文/图 2月28日,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康县白杨乡朱家沟村,桃花、杏花正在怒放,柳树也在抽芽。抬望眼,高耸云天的山脉上,一片片常绿阔叶林更是显得格外清脆,将初春的山川点缀得生机盎然。
  
  连绵起伏的山脉中间,一河清水潺潺流淌,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塑造出适宜居住的山坡、台地和低岸。一家家青砖白墙的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坡、河岸两侧的台地上,组成一幅山川交融、林水相依的山野村庄图。
  
  在河流的两岸,有的村民正在乡村酒馆前的圆桌上品尝着酿造的美酒。有的则正在吹拉弹唱着民俗戏曲。而在哗啦啦的水车旁、喷泉边,河滩上,导游正认真地为游客介绍着古老的水车、水磨和人工发电的历史。
  
  在旅游、文化产业进入爆发期的今天,这个地处深山人未知久矣的山村,正在以青山绿水的魅力和全面奔向小康的干劲儿,大开山门,拥抱世界,把握着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
  
  当天,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之“脱贫攻坚看甘肃”采访活动走进了巴山之北、秦岭西段的山水康县,走进康县白杨乡的朱家沟村。
  
  从山上到川上的脱贫速度
  
  1992年出生的朱照文,与别的村民迎接游客不同,这个腼腆、不爱说话的男孩儿正在自家院落的水龙头前为孩子老婆洗衣服。一个月前,他当爹了!怀揣着家族添丁的喜悦,小伙子身上充满着年轻人的旺盛的气魄和体力,也对未来的家庭充满着新的希望。
  
  这其中,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去年底他家彻底从高山之巅异地搬迁到了山川的高地上,五六间即将盖好的房就是崭新的家。院落的左边是山脉前的台地公路,右边是从山上流下的一股清泉,面对如此惬意的环境,说起家庭的双喜临门,小伙儿的脸上流露出略带含蓄的笑容。
  
  朱照文介绍,2016年是他们家值得永远记着的一个年份。在朱家沟村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建设中,他们家享受到了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原来的高山陡坡上搬到了山川台地上,一下子与村庄融为了一体。不仅结束了来回上山下山的交通之苦,还有了现代化混凝土的平房,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朱照文的父亲展示自己取得的焊工技能证书
  更让这个家庭感到踏实的是,朱照文的父亲还于2016年选为村内的护林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她父亲一年可以拿到8000元的护林报酬。而在以前,这是难以想象的一笔收入。朱照文说,在他的记忆力,家里的几亩山地只能管吃饭,家庭的收入主要靠自己和父亲外出务工。
  
  面对未来,朱照文的第一选择还是要出去打工,在外面挣点儿钱后,回来参与乡村旅游,与旅游合作社合作销售自己的农特产品,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从川上到山上的致富之路
  
  当朱照文给记者分享着他家从山上搬到川上变化时,与之不远的邻居朱美兰的丈夫则正走向山上种植康县的道地中药材天麻去了。
  
  靠山吃山。
  
  朱家沟的许多土地、林地都在山上,远远望去,陡峭的山脉上,一片片绿色的油菜静静地诉说着村民的勤劳和勇敢。
  
  说起朱美兰,许多邻居挑大拇指称赞:“这可是我们村的能人大户!”见到朱美兰记者才恍然大悟,她不仅是本村的老姑娘,还是村党支部的副书记。
  
  在康南有一种婚俗:女娶男嫁。朱美兰被人们看来,是家的户主。不过,更让村民认可的,是朱美兰干事创业的闯劲儿和带领乡亲致富的热心肠。
  
  2009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时,朱美兰就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村子富裕起来?后来有两个信息触动了他的智慧:一个是2009年前后中药材价格特别高,一个是近邻陕西省略阳县在种植天麻、茯苓,产量高,收成好!
  
  “我们何不也种植天麻、茯苓?”朱美兰再一打听又逢上康县有关部门展开中药材种植扶持政策,于是她就在自家地展开了试种,竟试种成功!一亩地的收益就有2000多元!
  
  于是,朱美兰就赶紧向邻居及更多的村民介绍这一信息,很快许多农户都展开了天麻、茯苓中药材种植。村民对她这一创新精神和热心肠称赞有加,她的威信就更高了。
  
  但是,朱美兰并没有将此作为骄傲的资本,而是当做带领村民致富的有利条件。在她的带领下,朱家沟村又展开了食用菌魔芋的试种,结果很快又大功告成。不仅本村,连附近村的八成以上村民都展开了魔芋种植,以至于到今天,魔芋成为朱家沟行政村内重要产业支柱和名片了!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带领大家搞中药材和食用菌种植实验、推广、销售,朱美兰一度连家里正在生病的老人都没有时间照顾,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传为佳话。而朱美兰成为名副其实的带领山上、川上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5年朱美兰被评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6年,朱美兰被白杨乡党委、乡政府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而这些荣誉,朱美兰却从不向别人炫耀。就是记者在采访期间,她也未曾提及,只是采访结束时,一旁的同事说她有很多荣誉,才被记者得知。
  
  从岸上到山川交融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村
  
  如果说这是朱家沟村山上、岸上的脱贫事迹,那么朱家沟一水中流的两岸边就是村子脱贫的引擎区。因为这既是朱家沟村最低缓的区域,也是村子历史的沉淀之地。
  
  走在河岸边,一座座古老的房子已经成为村子里的文物,一台台水磨、水车成为旅游开发的景点,一口口喷泉、瀑布和一棵棵挺立千年、百年的名贵树木,成为最具自信的绿水青山,一种种舞蹈、一个个戏曲,成为最具吸引力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内涵……在朱家村村史馆,不仅陈列了朱家村出土、珍藏的民俗文物,还展现着朱家村朱氏的家训、族谱等历史文化,让世界对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刮目相看。

  
  近年来,在陇南市委“433”和康县县委“543”工程的带动下,朱家沟村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的四不理念,综合利用村内的山、水、石、古树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以朱家沟河流两岸核心区为引擎,打造了一个具有康南风情的原生态旅游新村。
  
  朱家沟村还在村内中心位置遗存有保留完整的清末建造的古宅院两处,充分展示了康南古建筑特色和工艺,也反应着历史的沧桑和远去的繁华。该村古文化和古生产极为发达,现留存古代造纸作坊一处、电站一处、水磨一座、铁艺加工作坊一处,这些古村作坊至今仍被村民使用。
  
  目前全村已完成入社道路硬化3600米,新修栈道128米,入户道路1200米,边沟2.9公里,新修活动广场550平方米,健身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6套;古村引流防火水渠500多米,村史馆1座,便民景观桥3座;危旧房改造57户,庭院美化35户;新修(维修)景观小品4个(水磨、瀑布、古泉等);拆除圈侧35个,新建圈侧18个;新修公侧1座,垃圾池5个,放置垃圾筒15个;新建停车场2个。栽植行道树600余株,绿化面积达到3800多平方米。同时加强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景观格局、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姿。
  
  朱家沟村把扶贫产业开发作为加快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大力发展以魔芋、天麻、食用菌、畜牧养殖等传统特色种植。开办九眼泉二脑壳酒厂,并引导群众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新型营销模式。同时成立了魔芋种植和土蜜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种植魔芋100多亩,天麻面积达到300亩,食用菌种植达500亩,引进良种樱桃5000余株。全年共开展各类培训11次,参训人员120人次,输出劳动力380人次,收入达到180多万元。
  
  今年初,村两委积极组建互助社,截止目前,共发放互助社贷款19.5万元。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17户67万。全村产业收入达50万元,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康县白杨乡党委书记宋正康介绍,2014年朱家沟村的贫困面为44%,截至2016年底,贫困面下降到1.8%,现在只有两户尚未脱贫。
  
  朱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文书朱美兰说,这两户一家是因危房致贫,一家因病致贫,目前村上正在帮助他们修房、治病,力争早日全部脱贫。
  
  对于村子的未来,朱家沟村党支书记介绍,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做好更强大的支撑;争取外出的年轻人回乡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建设农家乐;深耕农特产品生产,并扩大电商覆盖面;实现美丽乡村物质、精神文明齐头并进。通过优化一系列措施,把“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的朱家沟建成具有康南风情的原生态旅游新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