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共奔富裕路:永昌县精准脱贫走出“插花型”新路子

时间:2017-10-27 12:06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晚报 作者:张铭功 点击: 载入中...

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美丽乡村示范点
 
    大西北网讯  过去在农村,“贫困”是蹲在墙脚晒太阳、唠闲话;“贫困”是深秋季节的无所事事和年关时节的窘迫生活。而现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断推进,即便是到了秋冬时节,农户们依然忙忙碌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过日子的喜气,言谈举止间透着新时代农民的精明和大气,这是10月25日记者在金昌市永昌县进行采访时的最大感受。
 
    1. 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
 
    张俊得是永昌县新城子镇毛家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人,母亲卧病在床,妻子在县城照顾儿子上学,女儿在外求学,家庭经济负担较重。2015年张俊得加入了成仓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家12亩土地入了股,每亩地租金是750元。“仅仅靠12亩地的租金和分红收入走不出生活的困境,要想富起来,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张俊得想到这个问题后,撸起袖子开始在合作社打工。2016年2月2日,成仓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保底租金+盈余分红”的分配方式,除土地租金外,为入社的建档立卡户分红,张俊得如愿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分红款6000元。“第一次分红,我分了6000元,土地资金是9000多,在合作社一年打工收入是2万多,总共下来就是3万多。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家里拮据的经济。”张俊得庆幸地说。
 
    根据统计,永昌县贫困村富民产业发展目前稳步推进,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建成贫困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点15个。全县流转土地49.5万亩,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25个、家庭农场201个,15个贫困村组建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合作社比例达到50%以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方面,永昌县鼓励贫困群众做大做强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制种、羊、油料等特色产业,培育中药材、枸杞和设施林果业等后续产业。
 
    2. 昔日贫困村今成省级美丽乡村
 
    说到贫困村,就不得不提毛卜喇。以前的毛卜喇村由于交通滞后,基础条件落后,经济增长速度慢,成了“山那边”的贫困村。
 
    村民毛尔鸿讲,毛卜喇过去是一个没人来的地方,每到年关时节,还成为一些企业和单位奉献爱心的扶贫对象。自己以前也是贫困建档立卡户,2011年,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他借着扶贫惠民的好政策,开始贷款搞养殖。2015年,养殖规模达到三四百只(羊)。现在,毛尔鸿已成为脱贫户。
 
    金昌市永昌县是省列国家片区外“插花型”贫困县之一,全县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61万,其中农业人口19.07万。贫困人口“插花型”分布在沿祁连山浅山区7个乡镇38个村,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2016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38元,增长7.1%;实现脱贫143户470人,贫困面降至0.2%,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16元,增长12.3%,走出了一条“插花型”贫困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永登:草产业唤来的春天群众走出致富新门路
  • 试水“走出去”——甘肃出品跨国爱情文艺片《爱在零纬度》上
  • 特色农产品搭乘班列走出国门 甘肃经贸往来“朋友圈”持续扩大
  • 甘肃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让特色“甘味”走出国门
  • 五代人坚守传承 兰州百合从袁家湾走出国门
  • 甘肃扶贫车间助力山野菜走出大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