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生命守护者——记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团队

时间:2020-12-09 12:15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 李欣瑶 点击: 载入中...
    15-20分钟,能为一名重症患者建立ECMO。ECM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人们所广泛熟知。它一般指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也就是说,它能替代患者的心肺,维持生命状态,让患者的心肺得到休息,给原发疾病的恢复争取时间。这样一项技术,在西北运用得不多。
 
    如果抢救顺利,心脏恢复跳动,大多患者1-2周就能脱离ECMO,生命回到正轨。
 
    这样一系列操作,为患者赢得的是无数个15-20分钟,更多的1-2周。
 
    在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借助ECMO救治,在生死线上全力抢救重症患者,成为重症救护中的生命守护者。
 
    “人工肺”不治病但救命
 
    12月3日9时,兰大一院心内科监护病房(CCU)里安静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和谐共存。这里收治的是心脏疾病的重症患者,除了医疗仪器发出规律的声响,几乎听不到更多的声音。
 
    在其中一间病房,两名重症患者正在借助ECMO机器进行着体外生命支持。他们是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救治的第105、106名患者,短短半个月前,这个中心救治的患者刚刚破百例。
 
    早在2015年,兰大一院心内科就已经开始为开展ECMO救治做着准备。据兰大一院副院长白明介绍,医院每年都有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由于心功能较差,就算及时开通血管,依然死亡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ECMO的辅助,治疗效果就会有很大提高。
 
    当年开始,兰大一院心内科就开始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内外学习ECMO治疗的先进技术。
 
    2018年,借助甘肃省卫建委的项目支持,兰大一院心内科有了第一台ECMO机器,三年多的准备工作,离实现还有一步之遥。
 
    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负责人卢安东的表述更为通俗:ECMO不治病,但却救命!它像是医生的助手,为进一步的抢救和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从第1例到第106例
 
    2019年3月,兰大一院心内科接诊了一名40多岁的患者。患者大面积心梗,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
 
    面对这么年轻的患者,白明和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想挽留他的生命!科室里,有ECMO机器,也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他们大胆地决定:搏一把!
 
    2019年3月14日,在甘肃心血管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张钲和白明的带领下,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为这名患者开展了甘肃省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下的高危复杂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插管后不久,病人的生命体征就趋于平稳。
 
    从建立ECMO,到医护人员携手开展后期的维护,经过精心治疗,这名患者最终顺利出院。
 
    白明说,ECMO救治,难度不在插管,而是在建立之后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这一点,心内科监护病房护士长宋莉深有体会。“护理一个ECMO救治患者,工作量比护理重症患者的10倍还要多。”开展ECMO治疗,护士24小时都需要在患者身边,要随时观察仪器的运行、分析治疗效果,稍不留意后果不堪设想。
 
    “这需要我们变被动为主动,运用护理综合知识、判断性思维进行护理。”宋莉说。
 
    在这个重症病房,护士每天两班倒,12小时一班, 4小时不间断地关注着ECMO救治的患者。宋莉说,在这里,患者从护理到生活照料,全部由护士完成。忙起来,下午四五点才能吃上午饭。
 
    400多天,100多例患者。最多时,一个月有15名患者接受ECMO救治。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年轻的不过20岁出头。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个中心救治的患者中,大约有58%的患者存活出院,这一救治水平与国际持平,体外心肺复苏存活率比肩国内高水平医疗机构。
 
    严谨的团队有着科学的治疗态度。
 
    白明说,不同的疾病,经过ECMO救治后存活率不同,比如复杂性冠心病的存活率就较高。心脏骤停的患者,死亡率接近100%,现在经过ECMO救治,生存率能够达到20%-30%。
 
    “小E战队”的千里转诊路
 
    随着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团队技术日趋成熟,ECMO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重症暴发性心肌炎、中毒、肺栓塞、脓毒症、心脏外科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疾病,都能看到ECMO的身影。
 
    这支团队力量也越来越强,从最初的两三名医生,已经发展成为现在的近30人的团队。同时,兰大一院重症、急诊、儿科等学科紧密协作,也让团队的支持越来越多。
 
    2019年7月,这支团队不再满足于救治本院患者,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更远的地方。借助全省各地建立的胸痛中心,不断有重症患者的信息传递过来,团队决定,带着ECMO转运患者!
 
    他们为ECMO准备了大大的箱子,把耗材转入旅行箱,还开发出了钓鱼包的新功能——装插管,这一切都是为了乘坐高铁等交通工具时方便携带。
 
    为了赢得抢救时间,他们经常什么交通工具快捷,就坐什么。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每当急救电话响起,半小时内2-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小团队就能准备完毕,他们亲切地把这个团队称为“小E战队”。
 
    在全省的13个市州,都留下了“小E战队”的身影。他们带着设备赶到当地医院,进行病情评估后,如需要ECMO救治,团队成员就为患者建立ECMO,经过短暂的观察,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又星夜兼程用救护车转运回兰州进行进一步救治。
 
    最远的一次,团队远赴玉门市,为患者建立好ECMO后,又转运病人回到兰州,来回行程近2000公里。卢安东说:“我们出诊自己没有行李,带的都是设备。而且也没有什么休息日,电话一响,马上出发。”一年多来,团队赴全省各地为22名患者建立ECMO,这些患者全部安全转运回兰大一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今年,兰大一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获省卫健委批准,成立了甘肃省心血管重症及ECMO技术联盟,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在2个月时间里,完成了省内63家医院的考察、签订协议授牌、ECMO技术推广及宣讲。
 
    卢安东说,甘肃地形狭长,转诊起来很耗费时间,而对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希望通过联盟成立,通过我们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经过3-5年时间帮助省内部分医院建立ECMO中心,为患者的救治赢得更多的时间。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