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时间:2014-04-03 09:0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吴永隆 点击: 载入中...


文明祭祀鲜花走俏   记者  施梓庆  摄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个缅怀已故亲人的日子里,人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无论是正在盛行的网络祭扫,还是带着鲜花亲自到自家坟头祭扫,或是由于工作忙碌,将心中的哀思深藏内心……每到清明时,很多深藏于心的惦念,难以忘怀的记忆,还是举家团聚的亲情陪伴,都在这个节日来临时,变得更加清晰具体,而在亲情陪伴的团聚氛围里,让人们懂得感恩、懂得亲情、更加珍惜亲人健在、相互陪伴的那份温暖。   “
  
  
  以前,清明在城市里只是一个节日而已,可是它在农村却兼具着双重的属性,一方面在这个节日里要上坟祭扫,缅怀先辈,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节气,乡亲们会开始种瓜点豆。然而,在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清明在农村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逐渐也只变成了一个节日。种瓜点豆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白色的塑料带,因为无公害高原夏菜为乡亲们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然而,塑料的白与土地的黄在这个季节里没有一丝生气,风刮过黄土漫天,以前清明时分处处麦苗青青已经成了一种永远的记忆,那种记忆叫人 怀念。
  
  
  记得儿时清明最让小字辈的我们高兴的就是可以吃到不亚于春节那般丰盛的“好吃的”,青翠的麦苗俏皮地在风中摇头晃脑,蒲公英开着黄色的小花,早来的蝴蝶在野地里迎风飞舞,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大家肆意在田间玩耍,拔根葱苗,摘野花,捕蝴蝶,玩得不亦乐乎。那个时候,在孩子们心里清明只是一个开心的节日而已。而所谓的祭祖无非是在一个个长辈们传说中的 “先人”坟头磕头,最重要的是和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坐在一个避风而朝阳的地方分享美食;堂兄弟姐妹们在野地里疯跑。
  
  
  那时候,每逢清明,虽然爷爷不能亲自去祭拜自己的父母,但他总要给父辈们交代一番,父辈们也是在领到爷爷的“旨意”后,在太爷爷的画像前三鞠躬,方与同族人“浩浩荡荡”去墓区祭拜“先人”。在记忆中,那些年清明节都是春意盎然,柔暖的春风轻轻吹着,偶尔会有细细的小雨慢慢地下着,看着路上的行人如幽怨的舞曲,缓缓地走向自己要祭祀的那一方土地。儿时的我们总是不理解他们脸上那种少有的肃穆。
  
  
  随着时光的飞逝,爷爷、奶奶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孙子辈们一个个长大离家。清明,全族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们争抢美食,大人们回忆着过去而畅聊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遇清明,家里的祭拜重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爷爷、奶奶,家族人会开着车到坟头祭拜,由于农村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在黄土漫天的野外聚餐已经不可能了,长辈们自然把聚餐点改到了酒店,所以带到坟头的祭祀品只剩糕饼、水果和仅用于祭祀的菜品了。家族中的清明祭拜活动自然也不像我们儿时那般热闹了。
  
  
  “旧”的清明,在我和堂兄弟姐妹印象里只剩下回忆,而新的“清明”让人感觉越来越沉重。记者 谈应霞
  
  
  ■从青翠到洪荒,当清明只剩下回忆
  
  
  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一度清明时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和往年一样,今年家住七里河的老胡早早便联系兄弟姐妹为清明上坟做准备了。就在上周六,老胡把家族里所有的老老少少都集合在一起,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一起去山上扫墓,好不热闹。一年当中数清明扫墓这一天家里人聚得最齐了,这几年过年家族里有些人还要趁放假外出旅游,也没有清明这天声势浩大。老胡是地道的兰州人,他家的祖坟在七里河晏家坪的一个公墓里,每年的清明扫墓,既是他们家族祭祀祖宗的日子,也是家族成员踏青聚会的大日子。为了准备这个大日子,老胡甚至早半个月就开始联系家族成员,以便选择一个大家都有时间的日子去上坟。
  
  
  “我们家族清明扫墓几乎每年都是各家各做几个小菜带到公墓去,等祭祀活动一结束,各家将菜肴、好酒摆上,便像野营一样开始喝酒聊天。因为是野外聚会,孩子们也跑前跑后非常欢腾,兄弟姊妹们则坐在一起聊聊平时的工作生活,商量一下家族里的大事小情,一天不知不觉就在聚会氛围里度过了。虽然是去扫墓,但这天似乎聚会的气氛更浓一些。”老胡近几年一直在安宁区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为了今天的祭祀及与家人团聚,老胡的小饭店还特意关门两天。老胡说,头一天主要是为清明扫墓做准备,购买些祭祀用品,媳妇再张罗几个好菜;第二天一家人便完全投入到清明野外聚会中了。
  
  
  其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大家族里的成员一年也难得见几回面。如今在兰州有很多人家都像老胡家一样,借着清明节扫墓的机会一家人聚拢在一起,兄弟姊妹们难得亲近,老人孩子们也难得团聚。清明节,正在变成继春节后的第二个家人团聚的大日子。 记者  张萍
  
  
  ■清明节变成家人团聚大日子
  
  
  ■清明,更是一种亲情陪伴

  
  
  屈指算来,张凌从上学到工作,已经有十多个年头没有参加家乡的清明节祭祀活动了,刚开始的几年,是因为忙于学业,也因为没有专门的假期,有时甚至忘了清明这一天的到来。
  
  
  上班后,每到清明,张凌老家的爷爷都打电话问“清明能否回家,一起去上坟”,但爷爷往往等到的是“工作忙,回不来”的消息,所以,最近这些年,爷爷就索性不催促着张凌清明回家了。
  
  
  在张凌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当麦苗青青的日子,爷爷、爸爸、叔叔、弟弟妹妹和他,都会背起背篓,带上铁锹,还有蜡烛、糕点、鞭炮等祭祀用品,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祭祖,一家人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而每到坟头,一家人都会忙忙碌碌起来,清理杂草、给坟头添上新土,然后,燃放鞭炮,毕恭毕敬地烧纸磕头。这些懵懂的记忆,是清明留给张凌的最初印象。
  
  
  其实,埋在祖坟里的祖爷爷、祖奶奶,对于张凌来说,没有丝毫印象,因为,在他出生时,老人们就不在了,他只是从爷爷口中得知,“两位先辈生活在旧社会,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每次上坟,张凌都会天真的在坟头撒上好吃的,来表达自己最原始的初衷。
  
  
  如今,张凌的爷爷已经年逾古稀,但每到清明,年迈的老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带着自己的儿孙,在清明节前往自家坟头,亲手添置新土,料理坟头的环境,并带领大家为先辈表达感恩之情。
  
  
  为了弥补清明回不了家的缺憾,今年春节回家过年时,张凌特意和爷爷一起去了自家的坟头,前些年身体硬朗的爷爷脚步迟缓了许多,两鬓也增添了不少白发,祖孙俩费了老大的劲儿,才终于走到坟头,望着平地间矗立的坟头,还有满山遍野的枯草,伴随着瑟瑟寒风,张凌的内心格外酸楚。他深刻地明白,爷爷越来越老,而老人往日清明一个劲儿地打来电话,一方面是因为缅怀故人,懂得感恩生活;另一方面,是爷爷对自己那份深刻的想念,他渴望着远在外地的孙儿能够抽时间常回家看看。
  
  
  在今年的清明节,张凌决定利用假期回家,而他回家要做的事情,不单单是去坟头扫墓,而更重要的是,陪伴年迈的爷爷,多为家人做点事情。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