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成痴 笔耕不辍——王久忠书法评赏

时间:2019-01-15 18:4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王久忠,男,汉族,笔名山石。1969年生,甘肃省皋兰县人,中学高级教师。自幼喜欢书法,曾用胶泥、方砖练字。1987年正式跟随黑生夏、俞祥泉二位先生学习书法。楷书学习颜真卿、行书学习赵孟頫,以后又先后拜陇上著名书法家宗孝祖、马国俊二位先生为师,追“二王”、学“苏米”,临池不辍,涉猎五体,博采众长。读书与写字并重,作人与写字同修,先后在皋兰白银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兰州市书法家协会皋兰县分会主席。


 

学书成痴 笔耕不辍
——王久忠书法评赏
杨重琦
 
  王久忠君书法作品集出版发行,可庆可贺。他嘱我写序,我欣然应诺。因为,一方面向古人学习,一方面向今人学习,古质今妍。品读古今,对每一个书者都是一生的必修课。品读古人,可知根本;品读今人,可知继承。厚古薄今,无知;咏今薄古,无趣。古之书为源,今之书为流。源流不息,汇聚中国书法生生不灭的浩荡之势。任何一个书者都是中国书法长河中的一滴水,有其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我对任何书者的作品皆是抱着敬畏和吸取之情去品读和欣赏的。我读书者作品时总是联想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即他的书法的“潮头”在哪里?他的书“风”始于何处?观潮而逐波,望风而觅踪。对那些无“潮”头无“风”源的所谓书法,一笑了之。凡是有一定书法成就的书家总是有“潮头”的。有“潮头”才有来头,“潮头”就是临帖,即他的书法中有多少一有哪些经典碑帖的元素!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中国书法那样具有清楚的传承脉络,且中国书法又有人的基因传承的特征:即代代相传,甚至隔代相传,有时隔几十代又出现的现象。当今每一个有成就的书者都是具有这样的书法基因,只是多寡而已。久忠书法有多少这样的基因呢?我们略作分析。
 
  久忠的书法里有魏晋东西。魏晋是战乱纷繁、烽火连天的时代,是一个精神自由、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五体书法生成、发展、完善的时代,又是书法美学觉悟苏醒的时代。久忠书法有简牍和二王的影子。他的书法萧散、率意,自然、中庸,朴实、厚拙。线条优美,结体周正,笔墨润柔,遒媚大方。久忠在临习“二王”上下了功夫,这在他的书法中能表现出来。魏晋笔法是什么?魏晋真正留在纸上的真迹只有《伯远帖》、《平复帖》和楼栏残纸。学习魏晋大多是临摹品和碑刻、简牍。由于书写材质的不同,给继承魏晋带来了诸多不便。魏晋笔法以使转平动为主。这一点只要把钟繇楷书和唐代楷书比较就略知一二。
 
  所谓魏晋笔法主要表现于此。书法上有一种现象:越简单的笔法是越精髓的笔法;越原创的笔法是越原始的笔法。魏晋笔法就是一种简单厚实、自然古朴的笔法。“二王”父子把这种笔法发挥到了极致。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二王”书风在汉隶古雅雄逸的基础上加进了自然率性的俊秀成份。临摹“二王”是在体会其写作状态,还原其精神风格。整个魏晋和“二王”就像一湖碧水,就看你取哪一瓢并加进自己的佐料,形成自我的书风。这大概是久忠书法给我的启示。
 
  取法高古,尚成大器;取法多样,方能兼通。久忠临习“二王”,颜真卿、陆柬芝、米芾、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从大家身上学习传统,从自然、人文以及自身心性方面加深感悟和理解。研习书法有二:一是下苦功夫。常有朋友诉苦道:我写习书法已经多少年了,怎么进步这么慢啊?我说:你不要说写了多少年,你说写了多少个小时?如果你每天写几分钟,十年也写不出来。若凡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必须是倾其全力,多写多练。古人每天用毛笔写几个小时,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二是悟性。悟性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感悟、体会书法的奥妙,找到书法的内在规律,有些概念是要死记硬背,烂熟于心。久忠是一名教师,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书法上,起早贪黑,秃笔成冢,废纸成堆,学书成痴,笔耕不辍,书法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久忠学书很有悟性,他一方面学习经典,临摹名帖,一方面拜师访友,善交朋友,以文会友,提高书艺;一方面临创结合,坚持“临帖无我,我书无帖”的原则,另一方面研读书法理论,提高美学修养,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到和掌握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领略书法守恒与继承的对立统一关系。书法本来就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光死写死练而没有书理的支撑是写不好书法的。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有自己的书学理念,此为久忠书法的启示之二。
 
  久忠较好地理解并实践“技”与“道”。书技是书法的物质载体,书法的所有美学价值是通过技法表现的。技法如同建房用的砖、瓦、沙、钢筋水泥,“道”如同设计理念,风格。前者的质量不过关,再好的设计图纸也盖不出好房孑。提高书技是书者一辈子追求的境界。书技在笔法,墨法,章法中有不同的表现。这三法也是品赏,评论书法的三个标准,古人讲书法笔笔有出处绝非虚枉之谈。“一画之内,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间,殊衄挫于毫芒。”讲得是如何运用笔与纸的磨擦将墨送到位。说白了讲得是起笔——运行——收笔的运动过程。由于毛笔的软性不可控性带来了书法无限的可变性,而这恰是书法的美妙、玄妙之境。如同“一百个人理解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百个书者会写出一百种书意。技法决定了书法的高野,雅俗。久忠运笔稳健,点画传神,字构巧思,灵墨精动,笔力日新,以拙取巧,拙巧兼容,妙趣迭现,线质憨厚而流畅,静中有动,动静相映,读来如观阳春之柳,如赏荷塘月色,十分悦目舒服。
 
  久忠书技渐精,且技道共修。关于“道”多说几句,书“道”是书者的“字外功”,只知技者,动辄而止,刻舟求剑,死钻牛角尖,以已知点滴套用而为,固步自封。知“道”者,空山幽谷,风清云淡,怀襟阔宽,广纳百川。虽初不及人,但后发有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久忠技道渐进,必成大器。此为启示之三。
 
  董其昌题智永《千字文》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言简意赅!提着写,提着按,才能把线质写实,写长,写紧,写出风花雪夜,列云排阵的意境来,所谓中锋行笔就是提着写,这是书者的大道之技,也是登上书境“珠玛朗玛峰”的不二之路。久忠的笔已提起来了,已显露出心手自见、平整雅逸的情性,时有灵墨闪现,笔舞怡人,再集中研习汉晋简牍帛书、楼兰残纸、敦煌写经(甘肃三大书法资源),从陇上大家王了望、朱克敏、魏振皆等先贤中汲取营养,将有更深体会和感悟。
 
  志于道,时乃功。久忠学书如痴,苦日久矣,若持之以恒,勤奋不辍,水滴石穿,假以时日,定当风规自远,成为陇右书坛升起的一颗新星。
 
  (作者:甘肃报业协会副主席,鑫报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评论家)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