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书》读后

时间:2011-12-28 19:38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刘姝 点击: 载入中...
停留在远方的亲情呼唤——《留守儿童家书》读后

    文/刘姝

    

    手上的这本书,只有薄薄不到两百页,却重如千斤。这本书名叫《留守儿童家书》。两百页纸,几十张照片,一百多封书信。书信抬头的“爸爸”抑或“妈妈”,仿佛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就坐在他们身边,眯着眼看着他们在白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一页望去,蝌蚪似的字体中只有两个词:“想念”、“回家”。

    这本由安顺市西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留守儿童家书》2011年12月16日下午在西秀区举行首发式。该书的成因,源于今年夏天西秀区人口计生局在第三个“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集中宣传月”期间,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展的“留守儿童给爸爸妈妈一封信”征文活动。征文期间共收到参赛作品,即“家书”1860“封”,该书收录的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翻开书本,内心总被温暖与辛酸煎熬着。一页,大幅照片上,“留守儿童”争着抢着看相机里自己的模样,纯真灿烂的笑容温暖人心;一页,白纸黑字,寥寥百字,却是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一笔一划刻下的深埋在笑脸背后的内心酸楚与苦苦期盼。书页上,每封信下方都有父母为他们取的、寄寓美好的名字;书页外,他们却只有一个统一的、孤独的身份——“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对于我们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特别是在我省边远农村,大量年轻夫妻离开户籍地,由农村向城镇、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巨大的“人口流动”,几乎瓦解了传统的社会家庭结构,伤害最深的,就是那些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本处于需要被关爱、被保护的年纪,而“被留守”的命运却让他们及早面对关爱的缺失、家长教育与保护的缺位。

    “您明明答应了我,您答应了不离开我,可当我第二天醒来时,却看不见您的身影……您什么也没有留给我,只有枕边湿润的一片提醒着我:我曾经拥有过您,拥有过母爱。”肖雯静在家书《我要一个温暖的家》中的呐喊,揭开的是这一群体内心的“伤疤”。“回家”二字,也几乎成为这一百封家书中,孩子们惟一的期盼。

    孩子们最怕也最常想起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面对委屈,别的小朋友有爸妈可以诉苦,而自己只能到小竹林里对着竹林倾诉;破旧的休闲鞋让他们遭到他人奚落,而他们却只能将心酸埋在心里。这一幕幕,不再是电视剧里虚构出的片段,不再是小说里架空的生活。他们就真实地躺在面前这本书上,让我移不开眼睛。他们就写在他们的“家书”里,这就是“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让人心酸的一幕幕背后,读者也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坚强与自立:照顾弟妹,料理家事,一次又一次取得成绩上的进步,将对父母的思念化作学习的动力。他们在家书中说,我长高了,我不打架了,我在歌唱比赛中得奖了!留守儿童用自己稚嫩的翅膀,撑起了自我成长的天空。但更让读者动情与沉思的是孩子们面对世界说——我真希望工厂就在我们家门口,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用到远处打工了。一栋栋农村新房屋的背后是外出打工者的身影,也是孩子们期盼父母的身影,这样的身影即是家书中深刻描绘的生活与生存的重量,行走在都市中的父母和留守在大山世界里的孩子,以及读着这些家书的我们都会抱有和孩子一样的期盼:工厂如果在我们身边该有多好。这是孩子的呼唤,而我们细细品读这些饱蘸深情的家书,去倾听,去感受,是会生发这样一个真诚的心愿:让这些家书有朝一日,真能将父母送回他们身边。

    停留在远方的亲情呼唤,你,听到了吗?这是写给你的一封家书。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李玉刚:不要一提起我就只想到《新贵妃醉酒》
  • 赖声川:《宝岛一村》演的不仅是眷村
  • 《中国时代》:100年国家肖像
  • 《中国时代》美国人发现的中国隐史
  • 刘心武全新解构《金瓶梅》:在巨大误解面前有压力
  • 《乌苏里船歌》悠然远去 我们如何再唱出一个时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