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式”校庆是公共庆典的一面镜子

时间:2011-12-28 00:17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中国文化报

近日,清华大学举行百年校庆年启动仪式。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百年校庆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吉宁表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不会花国家一分钱”,所有花销均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

清华百年,无疑是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的盛典。谁都知道“清华”二字意味着什么,学术之高地,人才之摇篮,科研之重镇。一百年来,这座学府与整个国家命运交织,并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百年来,风雨兼程、起起伏伏,历经岁月之沉淀,如今的清华底蕴与朝气共兴。基于全社会的尊重与校友的深情,清华百年校庆在一片祝福中拉开帷幕。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清华,不仅是为了送上祝福,同样旨在探讨隆重背后的可感细节:一如经费,一如其他。陈吉宁言“百年校庆不会花国家一分钱”,话语间不乏底气与自豪。而在笔者印象中,公共议题似乎从未涉及“校庆经费来源”的讨论。鲜有人追问校庆经费该从何来、该如何使用。公众潜意识里,用国家经费办校庆并无大错。得益于清华校庆的超强眼球效应,民众视角开始关注“校庆经费”这一“冷门话题”。

其实,有必要反思公众层面的一些隐性共识,比如我们一直默认着国家经费支撑的各种校庆。诚然,公众由来已久的“默许”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动用公共财政支持校庆,不算什么“过失”,仅仅是为了教育经费被更有效地使用,而借鉴清华的经费筹措模式,我们试图探讨如何实现更合理、更具亲和力的“校庆”。

必须承认,清华的运作手法不具备普适性。一来,并非每个高校都具备清华的感召力与认同感;再者,并不是所有高校的毕业生都具备清华校友的经济支付能力。指望每个高校都依赖捐赠独立支撑“校庆”显然不切实际,可行的努力只是希望从清华大学的运作中,借鉴些许可以参考的经验。

问题的核心是,怎样使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转化为现实的资助,特别对于品牌效应有限的高校而言,保持与校友的情感纽带尤显重要。不妨参考西方经验:哈佛每年都能收到巨额的校友捐款。但前提是,校方始终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并不时寄出选票让校友参与决定校务。彼岸之做法,未必能全盘移植,但让校友能更多地影响校务无疑是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始终维持两者之间的互助关系。

清华大学之所以有底气、有实力不靠国家经费而自办校庆,乃是基于“清华”对校友的强大感召力。理想状态下,我们期待更多的“校庆”实现经费独立。这不仅代表了一所学校的亲和力与良性自生能力,也意味着有限的教育拨款能被更有效地使用。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抢1元钱判4年”带来的反思
  • 反家庭暴力需要多方“齐出手”
  • “金钱豹出逃”不会每次都虚惊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张晓峰:怀揣“武侠梦”的“非遗”传承人
  • 监察全覆盖 “出事才被查”已过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