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老舍自美归国 称自己现在是“歌德派”

时间:2012-02-24 11:02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何亮亮:北京南城有个地名叫龙须沟,这里最早形成是在元代,当年是养金鱼的所在,风光迷人,不过到了民国时代,这里已经就是北京的一处贫民窟了。让龙须沟真正广为人知的,并不是它此番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而是老舍的一部同名话剧。

  1949年12月,老舍从美国归来,第二年6月他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老舍是热情高涨。他曾经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表示,我本是无党派的人,可是我今天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

  很快自称“歌德派”的老舍开始了话剧的创作,他先后写了《方珍珠》、《龙须沟》两个剧本,其中有影响的就是《龙须沟》。老舍说过,在他二十多年的创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一是因为他对龙须沟并不熟悉,二是他擅长的是讽刺和暴露,他绝少歌颂的作品。

  不过对于这个冒险之举,他也明言,冒险有时候是由热忱激发出来的行动,不顾成败而勇往直前,的确对于新社会新北京的一腔热情,让老舍“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颂”,可以说这种热情是真诚的也是发自肺腑的。

  不过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写作总得有生活,而老舍是老寒腿,走路不很方便,右手总是执着手杖,他不能常下去,当时人艺的领导就派人下去采访,找来素材,拿给老舍。这种方法还有个新名词叫做“三结合”,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1951年2月,三幕话剧《龙须沟》正式首演,导演也就是大师级的人物焦菊隐。

  《龙须沟》出来后,行业人并不看好,认为直白政治化,而周恩来认为这恰恰是党所需要的,政权要在城市里扎下根来,光让人们学习社论不够,需要文艺作品帮忙,周恩来甚至直言,《龙须沟》帮了他的大盲,希望周扬出来表扬。

  后来周扬真的发表了一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上,题位《向(龙须沟)学习什么》,文章末尾号召全国作家向老舍先生学习,1951年12月21日,北京市师长彭真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上面写着《龙须沟》阐述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老舍很重视这张奖状,一直把它挂在自己写字台上方的墙上。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