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锅灶

时间:2012-10-25 10:06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于绍迎 点击: 载入中...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挥间,离开乡村老家已10年有余,每年老家总会有不同的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却是安放在东墙边那个陈旧的锅灶。
 

    我的家乡是一个纯山区,村子很小,七八十户人家坐落在半山腰里,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人祖辈都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照明不用油,在家能旅游”、“不用火点,不用嘴吹,灯头朝下,没有烟灰”,儿时的我整天和伙伴们一遍一遍的重复着祖辈流传下来的这些顺口溜。
 

    那时的山村,别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楼是什么样子,电是什么,村里人谁也说不上来,村里的住房全是矮小的茅草屋,照明全靠油灯,连吃水都要到离村十多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照明不用油,在家能旅游”的顺口溜对山里人来说只是一个幻想。
 

    八十年代初,国家扶贫政策改变了我村的历史,先是把我村从山上搬迁到了山下,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青石瓦房,弯曲高低的村道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街。后又投入帮扶资金,为我村架设了高低压用电线路,新建了配电室,在山上生活了几代人的村民一下子风光起来了,不仅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 ,就连村内街道上都安上了电灯,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架电时的情景,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整天跟着施工的师傅们,他们想早日看看那不用油、不怕风吹的灯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们更是跑前跑后的“忙”个不停。
 

    通电时的情景更使我今生难忘,送电那天,我们村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周边村里的乡亲们听说我们村送电的消息后,就三五成群的来到了我村,他们有的聚在街上和村里的人谈笑着,有的在配电室边等待着合闸送电,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来回的奔跑着、喊叫着。太阳还没有落山,村里的一些老人,就已坐在屋里,望着电灯,他们要亲眼看看这只有一根线,头朝下的灯是怎样点亮的。
 

    在一阵阵鞭炮和欢呼声中,电走进了全村每一家,一盏盏电灯照亮了每个家庭,照亮了整个村庄的街道,一瞬间,村子沸腾了,孩子们大声喊着“来电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顿时,一声声响亮的鞭炮响遍了全村。老人们惊奇地望着明亮的电灯,一边又一边的重复:“这不怕风,不用油的灯,比喝油的灯都亮”,村里有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含泪笑着用手抚摸着灯泡,还用嘴吹了好多次。
 

    那夜,整个村庄灯光通明,家家户户谁也没有熄灯,有好多村民激动地在电灯下,一夜无眠。
 

    随后几年,我村又建起了学校,打了深水井,铺设了引水管道,家家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的历史,圆了祖祖辈辈“吃水贵如油,照明不用油”的梦想。
 

    由于父亲和一些老人留恋旧居,就没有搬迁,仍旧留在老村,电也因此“爬“上了山,为老人送去了光明。
 

    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故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原来光秃秃的山已变成了花果山,青石瓦房、小平房已变成了小“洋楼”,以前靠自行车出行的年迈老人,如今也换上了时尚的电动三轮车。像父亲一样的村里老人,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明亮的住房,用上先进环保的电“设备”。
 

    现今村民所用的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父亲也不例外,电磁炉、电饭煲、饮水机等样样齐全,家用电器也不断更换增多,电视机由小黑白换成了大彩电,VCD换成了DVD,电风扇、洗衣机早已进入了每一个家庭。跨入新世纪后,电冰箱、空调、微机、电动车、小轿车已悄然进入了农家小院。家用电器已取代了传统的生活用具,村民家中的那些传统的锅灶已渐渐消除,没有了踪影。
 

    而老家的那个多年再也没有用过的锅灶,父亲一直没有舍得拆除,他在一直维护着,尽管如此,锅灶外表已陈旧不堪,锅灶上的那口铁锅也已锈蚀的变了颜色,放在屋内烧火用的最后一个风箱,也已覆盖了一层厚厚灰尘。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身不由己的先看看东墙边的那个锅灶,那个锅灶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小时由于农村贫穷落后,很少有专用的伙房,锅灶大多设在院子内的东边,锅灶也是就地取材,有的是用石头砌成,但大多村民都是采用本地的一种黄土加上麦糠或稻草混合,然后加工制成泥块,砌成锅灶,一则耐火烧,二则平整美观,这些锅灶看来简单,但建起来并不容易,新建一个锅灶要用好几天时间,这些锅灶内部空间和高度影响着烧火的旺度,当时的锅灶外形多为圆形和方形,配有风箱口。后来,村民在修建锅灶时,就采用了水泥等材料。烧火做饭用的燃料也取材于当地的山草或木材,村民统称为“柴火”。
 

    在我的记忆中,这些锅灶一年要有好多时间无法使用,特别是阴雨的夏季和大雪的冬季,“柴火”受潮无法燃烧,做饭就成了难题,好多的村民都是多烧一些开水,装在暖瓶里,以便于下次吃饭时用。
 

    老家的锅灶边,留下来了我童年的生活,锅灶边,奶奶起上起下忙碌的身影和做饭时的举动形象,我至今难忘。
 

    每到做饭时,我总是喜欢在锅灶前玩耍,特别是冬天,搬上一个小板凳,坐在大人身边,把手伸到灶口前取暖。锅灶前,留下了奶奶操劳的身影,平日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大多都是奶奶操办而成,晴朗天气还好,最怕雨雪天气,锅灶前泥泞不说,潮湿的柴火很难燃烧,烟雾很大,奶奶总是被烟雾熏的两眼流泪,值得一次次把脸转向一边,以避开烟雾。
 

    党的好政策,改变了农村的命运,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富裕,让山村古老的锅灶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家的变化、村人的变化,村庄的变化,老家的锅灶可作见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