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甲午海战日舰最终结局:“撞沉吉野”竟成真

时间:2012-11-12 09:59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吴芊华 点击: 载入中...




 

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但无情的事实是,在1894年(甲午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竟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然而,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战中侵略中国的“恶魔之船”大多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相继在中国海域死于非命,冥冥中印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带刀剑来的人,终究被刀剑所杀!”

 

“吉野”遭友舰剖腹毙命黄海

 

受电影《甲午风云》的影响,中国人非常讨厌“吉野”这个名字,原因无他,在中日黄海大战中,“吉野”是我北洋水师最凶悍的对手,它凭借着高航速和速射炮,像只吸血的苍蝇,叮咬中国军舰。


其实“吉野”号本该属于中国,1892年,清朝洋务大臣李鸿章访问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打算订购由著名造船专家菲利普·瓦茨爵士(sirPhilipWatts)设计的快速巡洋舰。该舰排水量4100吨,配备多门6英寸速射炮和4.7英寸速射炮,12台高压锅炉和两套四冲程蒸汽机使其达到23节的惊人航速,无疑将使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装甲舰的北洋水师多了一个“轻骑兵”,使北洋水师快慢结合,舰艇结构更加完备。可惜的是,大清国这时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上,结果购舰经费被经办官员挪去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也发现这条船的价值,遂说动国会以273万日元(合30万英镑)的价格买下,这就是后来的“吉野”号。


甲午海战后,“吉野”号又参加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欠下中国人民累累血债。


客观地说,“吉野”号在甲午海战中的突出表现,不仅令日本海军心满意足,也震惊了中国海军。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重建海军,主政者便吸取了“吉野”号的“快船快炮”的思路,集中为军舰安装6英寸和4.7英寸速射炮。


1904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而爆发战争,已在日海军中服役12年的“吉野”号被编进防护战队,配合主力舰队参加对俄占旅顺口的围攻和封锁。5月15日上午,日本联合舰队“初獭”“八岛”等5艘军舰在旅顺口外侧摆开阵势,用所有炮火向港内的俄国军舰进行猛烈炮击。傍晚时分,封锁旅顺的5艘日舰开始返航。返航途中,它们遇到浓雾,更让它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浓雾中,舰队竟然驶进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秘密布下的水雷区。深夜22时50分,日舰“初獭”号首先触雷爆炸,其他各舰纷纷放下舢板去抢救舰员,并冒着危险向“初獭”号靠近。不久,伴随的“八岛”号巡洋舰在“初獭”号触雷线上连触发两枚水雷,海水大量涌入。两艘日舰同时燃起大火,舰上日军乱成一团。


“吉野”号此时就在附近,听到水雷爆炸后万分惊慌,在浓雾中想尽快撤离到安全区,结果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号战列舰拦腰捅进右舷中央。一声巨响后,“吉野”号右舷出现一个10米长的大口子,顿时海水大量涌入,舰体严重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舰上413名官兵中只有99人被其他军舰救起。其余都同“吉野”号沉入它多次侵入的中国黄海。5月15日这一天,后来被日本人称为“帝国海军灾祸日”。

 

“高千穗”睡梦中进坟墓

 

“高干穗”号是日本在1885年购自英国的防护巡洋舰,在1894年中日黄海决战中充当切割北洋水师“致远”“经远”二舰队形的主力,它在北洋水师的炮口下侥幸逃生,后来还参与侵占中国台湾的行动,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罪行。


1914年8月,日本企图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青岛,早已划入后备役的“高千穗”号又加入作战序列,成为日军第二舰队的一员,参与封锁胶州湾。这一次,好运没有再跟随它。


1914年10月18日凌晨1时,青岛海面风大浪急,“高千穗”号正在大公岛外海担任警戒值班,此时舰上实行灯火管制,只有主桅及舰的艏艉等处有几盏小灯发出极黯淡的微光。突然间一声巨响传来,舰体发生强烈的颤动,接着就像被什么东西撕裂一样发出“嘎巴、嘎巴”的巨大响声。顷刻间又传来一声巨响,正在酣睡的日本水兵们尚未清醒过来,舰体已经倾斜进水。不久,尾舱又传来几声低沉的爆炸声,那是存放在尾舱的水雷被引爆了。短短5分钟的时间,舰长伊东佑保大佐及284名水兵葬身大海。刚才海面上还十分惊恐噪杂,瞬间剩下的只有涛声依旧。当时只有在甲板上作业的十多名水兵在舰沉之前弃船跳海,被邻近驶来的日军小船救起,才幸免于难。


干掉“高干穗”号的是从青岛港内冲出来的德国S-90号雷击舰。当时,被日英联军围攻的青岛已呈孤城,停在港内的德国海军不甘束手待毙,决心向南突围。10月17日午夜,S-90号雷击舰配足武器和给养,在舰长布鲁纳大尉的指挥下,向日舰封锁线发起“自杀性攻击”。不久,德舰观测兵发现远处有一艘两桅单烟囱的巡洋舰,周围没有其他日舰。布鲁纳决定出其不意打一下,便直接命令舰艏雷击长斯泰因迈尔少尉及舰艉雷击长布罗兹少尉,二人一同用望远镜对日舰仔细观察,并计算距离与斜角。S-90号雷击舰利用夜幕的掩护低速驶近。在距“高千穗”号500米处连发两枚鱼雷,其中一枚命中“高下穗”号舯部。随后S-90号雷击舰又接近至300米处转向,又用舰艉发射鱼雷一枚,又命中“高千穗”号艉部。只见火光冲天.同时传来震耳的爆炸声,直径1米多的日舰碎片甚至砸伤了相距不远的S-90号。后者赶紧见好就收,迅速往南撤退。


18日凌晨4时许,日军司令部得知“高千穗”号被击沉后,下令不惜代价要捕获偷袭的德舰。S-90号雷击舰原打算赶往自由港上海,但在日照石臼所一带触礁搁浅,六十余名德国官兵被迫用舰上的水雷将舰体炸毁,登岸后向当地中国政府投降。直到18日下午,日军才在石臼所沿岸找到仍在冒烟的德舰S-90号,日军大尉田野村欲将该舰拖走。但此时日军的行动范围已超出中国政府为日德两国交战所划定的界线,日军的蛮横行为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政府的谴责和反对。当时的中国政府迫于国内压力,不允许日舰拖走S-90号或在舰上悬挂日本国旗,德国驻中国公使也多次向中国政府交涉。后经中日两国交涉,日方同意放弃S-90号并交由中方自行处理,此事才得以和平解决。S-90号舰上的全体官兵被中国军队解除武装,由中国政府派兵看押至德国驻南京领事馆,后依归国程序允其返国。

 

“松岛”未解的自爆之谜

 

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是北洋水师的主要打击目标。该舰是南日本高薪聘请的法国客卿、海军造船专家白劳易(LouisBettin)提议建造的,目的是以比中国低一半的价钱,获得火力堪比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装甲舰的远洋战舰。这艘排水量只有4200吨的军舰,却安装一门不合体统的320毫米炮,这导致大量军舰空间用于安排大炮及其供弹系统,另外为了满足弹药供应速度,不得不尽量在炮位表面多堆放一些备用弹药,其安全性自然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清军枪弹不配套或是甲午海战溃败之因
  •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实力略逊
  • 黎元洪曾驾广甲舰参甲午海战
  • 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差距在软实力
  • 朱元璋为何永不攻打日本?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