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缘何出不了文学大师?

时间:2013-02-01 09:11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南方夜雨 点击: 载入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文学在支撑中国的人文精神和信仰方面所占的"半边江山"依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九十年代末,随着强劲市场经济的推进,文学开始走向了世俗化、浮躁化、急功近利化,纯文学失掉了正面引导信仰正面阵地的主战场。于是,有人称"文学是垃圾" 、"文学已死".许多人甚至拷问,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实现经济前所未有腾飞的同时,为什么当代中国出现不了现代文学鼎盛时期"鲁郭茅巴老曹"级的文学大师?


  中国改革开入三十多年来,当今不能产生文学大师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信仰多元化、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等原因,也有现代社会生活里人们面临就业巨大心理挑战等诸种原因,分析起来,以下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轨,当今社会信仰已发生大转变,趋向功利性,一些作者已沦为商人而不具有独立创作灵魂和具有独立人格的创作目的。中外文坛证明,文学家应是人类的精神导师,而现在恰恰相反,出现了难于言说的怪现象:当今文坛,是作家的作品影响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读者的低级动物需求来影响一些已丢失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难怪一位学者说,在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特定国情下,中国很难出现大师,这是多么无奈又非常现实之语。


  二是中国绝大多数读者的文化娱乐方式兴趣点已侧重在影视娱乐、网络游戏、旅游等方面上。一些读者在价值多元化、快节奏的社会中,对文学已不感兴趣或者说已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文学作品。这导致很多作家为了生存发展只能研究市场迎合大众口味进行创作。这样的读者群环境使许多作家步履维艰,导致一些作家无奈地抛弃肩负"伟大"社会责任感的英雄理想而下海经商或转向影视行业发展。博古通今的大学教授们也深谙此潜规则,深知创作之艰难和市场风险大而无心或懒得创作。更有一些作者甚至把文学当成玩具,进行下半身写作,颠覆传统写作,抛弃文学应有的审美功能,缺少真诚、灵魂的创作,把文学变成了"道具"、"玩具".在这样的情景下,中国文坛出精品的几率就非常之低。当代作品中一些作品(商品)之所以畅销,并非是以质取胜,在中国文坛上,这些畅销作品纯粹靠质量赢得市场和读者已是鲜有,再加上在市场经济强劲冲击下,很多读者的价值观已发生改变,追求刺激,审美观迷茫,盲目崇拜"星"族,人云亦云,在这样的语境下,于是使"游戏之作"、"作秀之文"得以大行其道,这些文学商品的走俏真正验正了存在必有其滋生土壤的道理。


  三是许多出版社、报刊、影视单位等行业在市场经济下已是自负赢亏的单位,大多数为了生存不愿冒市场风险一切向"前"看,这些文化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发展壮大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更多关注的焦点是早已出名的"影星"、作家、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纵使有好的文学作品也难于见天日和得到关注,徜有优秀的作者也只能甘心向世俗认输,放弃从事阳春白雪文学的创作而云深不知处地"消失".


  四是中国图书市场文学类图书在萧条中徘徊陷入低谷甚至被迫关门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在图书市场上,目前占据较大份额的是实用性学习类图书、考试类图书、学生用书工具书、儿童类图书、科普类图书等,而文学类图书除经典名着等外,大多呈低迷徘徊之势。一位香港女作家说过:"近年来,她陆续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都是倒贴钱亏本。今后,她不再打算出书了".


  五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富含智慧的大有人在,但中国深受上千年历史的封建之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明哲保身"、害怕"枪打出头鸟"等词语依然深深植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使许多人依然以中庸之道作为为人处世最高准则。有人说,"真正的智慧在民间",也许令人难于发现潜伏在深山中的文学"隐士"也很有可能。


  中国先哲们的思想精华是站在世界的山顶之上的,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思维,中国先哲们的后代应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在当代高科技一日千里发展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坛应产生像西方萨特这样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然而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却难觅所谓这些"家"们的踪影,这是和人被物化、异化、社会风气等深层原因密切相关的。


  "文必先秦,诗必盛唐,小说必古典",这是当今还有一些爱看书人的无奈感慨。中国当代文坛,一年出版上千部的文学类的书籍,但能让大多数人知道作品名的有多少部?一年颁发的文学类"大奖"和"桂冠"有多少种?这些获奖的作品,有多少人能记住获奖作品的书名?谈及这些,并不是否定中国文学的现状及未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文学确实已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中国当代文坛,还是有不少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他们,在深受种种挤压下还默默无闻坚1%的阳春白雪的"阵地"在贫瘠石缝中植根。他们,是民族文化的希望和脊梁。但是,他们步履维艰。


  1936年鲁迅先生在逝世前说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时下,在中国当代文坛的步入低谷大多数作家依靠作品难以为生的真实情形下,鲁迅先生的话语对正在文学"寻梦"的人来说无疑是令人深思。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等认为,人性的的善恶是深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栖息地,绝不能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古训路经。心理学同样表明,相对遗传来说,人的思想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最大。文学作为文艺的航母,和影视文学、报刊、网络等新兴媒体一样,也是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元素。当前,要使文学真正的回归,除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外,还必须端正读者的审美观,营造清新的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纯洁的学校教育和清风气正的社会大环境等;同时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地深入民间市井广大民众心中,使主流信仰占据制高点;另外,要改变中国文坛迎合世俗避免"走火入魔"之态势,必须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具有高尚人格操守的文艺家,以创作出大量经得起时代考验、人民考验,历史考验、集伟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文艺精品,以使之似轻风细雨潜入夜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正确引导民众心灵回归至崇高审美之轨道上来,为在广袤沙漠前行迷路的人们指点前行绿洲之迷津。(作者简介,南方夜雨,心理学探索者,着有长篇心理小说《月挂花枝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全球化下当代中国文化何处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