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抓“生活作风” 利用妓女打击学术对手

时间:2013-07-12 10:14来源:《大宋往事》 作者:刘明泉,刘越藩 点击: 载入中...

朱熹

 

朱熹(书画作品)

 

  说到朱熹,他是徽州婺源人,婺源现在属于今天的江西省。因为父亲曾在福建做官多年,所以朱熹就出生在那儿。少年时代的朱熹,学术上就有所创建。十九岁登进士第,开始踏上仕途,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管理一个县的文书簿籍。后来,又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做地方官。当时东南地区是农业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国家的分裂、土地兼并的加剧、赋税的沉重、生产力的衰退,不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反对对金人屈辱求和。


  朱熹的父亲朱松就是一位抗金派。他敢于上奏章,反对秦桧的求和主张,后来遭到排斥和打击。朱熹认为南宋王朝必须励精图治,抵抗金兵南下,收复北方失地。他说:"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又说:"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他的政治态度是明朗的,主张抗战,坚守阵地,反对割地赔款。他甚至主张断绝和谈,任用贤能,振兴纪纲,整改风俗。如此数年之后,才能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当时,汤思退、洪适等主和派先后任宰相,他们对朱熹的抗金主张根本不买账。因此,朱熹不愿在朝廷任职斗气,多次辞去官职。他同爱国诗人辛弃疾、进步学者陈亮等人都很有交情,因为他们在政治上都是主张抗金的。朱熹称赞辛弃疾"今日如此人物,其可易得!"辛弃疾对朱熹在学术上的成就更是非常敬佩,他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1200年,朱熹病死在武夷山,辛弃疾亲往吊唁,祭文中写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意思是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就被学者所承认了。


  陈亮和朱熹的交情也是很深的,因为两人都是着名哲学家,所以免不了在学术上有争论。陈亮的观点是"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也就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不同意朱熹把王道和霸道、天理和人欲根本对立起来。不过在抗金北伐这个大是大非面前,陈亮和朱熹倒是完全一致的,没为姓王姓霸的理论问题,耽误正事。


  朱熹还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明确提出"天下之物,莫大于恤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他在《井田类说》中,揭露了"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的残酷现实,提出"宜以口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为了防止土地兼并,他极力主张清丈土地,按人口数给于田地。他在福建做地方官时,曾率先践行自己平均地权的设想,但遭到了当地官僚和豪绅的强烈反对,没能实现。在封建经济体制下,朱熹的主张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不能否定作为一个哲学家,朱熹的思想中还有平均地权、实现平等的亮点。


  朱熹在担任地方官时,很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他在江西南康军任职时,"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究荒政,多所生活。"每遇早稻田地久旱,他就劝导农民改种荞麦和大小麦,防止饥荒。过了一年,他根据南康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发布了《劝农文》,推广一整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中包括耕作、施肥、除草、水利、蚕桑副业等诸多方面。


  朱熹还提出了"劝业"即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认为只有"用力勤,"才能克服水旱灾害和农民流亡。他想维持农民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防止农民聚众闹事、破坏和谐。


  他还主张推行"社仓"制度,对农民办理救济,防止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敲剥。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讲了建立"社仓"制度的好处。山地贫苦农民,终年没有余粮。在青黄不接之时,要出加倍的利息,向豪强地主借贷粮食。但是官府仓库里的粮食,甚至"红腐不可食",因此他主张凡是要求借贷粮食的农民,政府都要借给,农民出十分之二的清息。不愿借贷的,决不勉强。如遇饥荒,要减轻利息,甚至全免。朱熹在《婺州金华县社仓记》中说,这种社仓制度跟王安石的青苗法相比,有更加合理的地方:一是贷谷而不是贷钱;二是借贷出于农民自愿,而不是强迫;三是由乡村社仓办理而不是由官府办理。


  以上这些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说明朱熹还是能够体恤百姓,也是主张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的。


  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较精细的哲学眼光,所以在注释古书,整理文献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重新做了注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教科书。朱熹对儒家的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后来各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几乎使用了700多年,若是据此去申请吉尼斯纪录,他老人家肯定会发大财。


  朱熹不但重视理论建设,也同样重视生产实践。比如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儿。沿江安抚使刘子羽对朱熹有养育之恩,所以,朱熹经常出入刘家,辅导刘家公子刘玶的功课。绍兴十一年,刘子羽的老婆卓夫人想为儿子谋一个叫"干官"的职位,这是负责采办朝廷所需物资的肥差,只管花钱,没人监督,油水甭提有多大了。套一句文明话这叫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跟眼下管工程、管高铁、管政府采购、管干部提拔的一样,如果对自身要求不严,很容易犯大错误。


  朱熹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刻给卓夫人写信表示强烈反对。他说,官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福窝子里,长老大了也不知道锅是铁打的,"无不傲慢纵恣,触事懵然".假如一进入官场,就混上这样一个肥缺,没人劝阻,没人监督,同时仗着手里有大项目审批权让各州县官吏举着敬着,您说他有多少钱不敢往家搂,有多少二奶不敢在外面包?


  我的意思是,这个傻兄弟就是想做官,也得先找一个"稍在人下"的位置。作为官二代应立足于基层,自觉接受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考验,起码应该先习惯接受别人的领导,以便经常有人敲打他,保持清醒的头脑,"乃所以成就之".如果一定要为他谋取这个官职,"乃是置之有过之地,误其终身".啥意思?翻译成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您这样做就是把他往陷阱里推,摔下去不落个终身残疾,也得闹个一辈子生活不能自理。


  不过朱熹作为百代敬仰的大圣人,似乎也有不太光明的一面。说是他当浙东常平使,出巡台州时,因为跟太守唐仲友在学术上产生了严重分析,致使两人关系非常紧张。于是,他就想从扫黄打非入手,整垮老唐。


  朱熹从京城一到台州,就把跟老唐有暧昧关系的官妓严蕊抓了起来。严蕊是台州的着名官妓"色艺冠一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朱熹派人探听到严蕊跟唐仲友的关系后,于是就想从严蕊身上打开缺口,对老唐同志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朱熹眼中的气流循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