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称唐僧庸俗

时间:2013-07-12 10:22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马家辉 点击: 载入中...

玄奘

 

玄奘取经(影视资料图)

 

  小时候念的是佛教小学和佛教中学,佛学老师最爱用《西游记》来唤起孩子的注意力,由孙悟空讲起,讲到猪八戒和沙僧,再讲到牛魔王和蜘蛛精,最后落到玄奘头上,说他如何舍身求法,把大量经典带回中国。虚拟与现实之间,小说与历史之间,这样的一位精进的和尚,深深吸引年少的我。


  当然我亦是于长大后才知道玄奘是个有血有肉的好家伙。先读季羡林,再读钱文忠,始知道玄奘真不简单,懂得讨好皇帝高官,懂得跟竞争对手争夺资源,懂得广收门徒以展事业,亦唯有如此,始能成其大业。


  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玄奘:"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人在屋檐下,纵是高僧大德,亦要低头,关键是低头求取的到底是个人利益还是佛法事功?于唐三藏,很明显,是后者。


  钱文忠亦提及玄奘的一桩"丑闻".印度有一位僧人来华,取名福生,带了五百多夹佛经,打算在西安长居译经。但不知何故,"福生受到了玄奘的严厉压制,不仅翻译工作无法进行,而且最终还被逼离开了长安,最后死在瘴气之地,而福生随身带来的五百多夹梵文经典却被玄奘夺走了".


  玄奘大概出生于公元600年,俗姓陈,年幼出家,通晓西域文字。他西行求法,一去十多年,九死一生。六十五岁圆寂,去世前梦见莲花白象,弟子问他:"和尚决定得生勒内众不?"玄奘轻轻回答:"得生。"


  何等自信,何等自重。一辈子的努力功德,足让玄奘安详闭目。而于千载之后,如果当地以"发展"之名拆解兴教寺的宝塔法殿,实在对不起这位勇敢西行的法师。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玉兔精是公的还是母的?
  • 季羡林的“游击工作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