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过分解读鲁迅作品的“退出”

时间:2013-09-24 08:55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我理解那些不约而同的诉求,但依旧以为它陷足于某种过度诠释。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 《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王聃:《如何看待鲁迅的"退出"》,原载于9月4日《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陈丹青:鲁迅作品不是古书 书中人物仍活着
  •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 王学进:鲁迅作品怎会与主旋律不一致
  • 鲁迅会如何看待鲁迅文章的“退出”
  • 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