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不可能被圈在笼子里保护

时间:2014-02-19 09:25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鹏飞 点击: 载入中...

  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文化注定是多元的,方言不可能被圈在笼子里保护,而应回到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里,在听中说,在体验中学,在变化中保护


  尽管两年前开始启动的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已建设完成,将成为专家研究语言发音特点、方言演变趋势、与社会发展关系等课题的重要工具,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话的传承与保护依然成为不少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不独上海话,地方方言“濒危”的消息近年常见诸报端,对方言保护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未断。


  作为语言的变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方言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确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它反映了包括族群迁徙历程在内的很多历史与文化内涵,承载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在这些意义上,方言的保护非常必要。


  但作为一种文化,方言的最大“危机”,不仅在于方言中有许多比较困难的发音,更在于方言的无法书写以及缺乏音标体系而不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从这个层面上说,方言传承产生危机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学者指出的,传统社会的封闭性往往能够确保地方性文化基本隔绝于外界影响,沿着自身轨道演进,但现代社会,地方性文化除非受到国家政治和商业力量支撑,或作为流行文化载体而传遍大江南北,否则是没有多少机会逃脱逐渐萎缩的命运。


  越是这样,越意味着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刻意“灌输”,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回到生活的现场,回到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里,在听中说,在体验中学,在变化中保护。


  “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在方言传承与保护中最为常见。“苹果(pingu)”“橘子(juezi)”,早已成为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实验幼儿园孩子们课上要学习的词汇。今年上海话体验教育也先行在20所幼儿园展开试点,孩子们在游戏时间将被鼓励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幼儿期是语言的敏感期,适宜的方言教育不但能丰富幼儿的词汇,还能培养幼儿的语感和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一首“小星星,亮晶晶,青石板上钉铜钉。小星星,亮晶晶,伊拉对侬眨眼睛”,会使许多人回忆起年幼时的弄堂和伙伴。这种回忆,将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文化之根。


  方言保护不能喧宾夺主。在香港,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并行不悖,没有谁压倒谁的说法,也没有“粤语沦陷”的担忧。因此在方言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向香港学习。


  变化是语言的本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语言文化注定是多元的,而方言也不可能被圈在笼子里保护。回到生活现场,使用语言,才是对语言的真正的保护。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 对文物“保护性破坏”如何终结
  • 学者:用起来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 保护隐私不能止于“隐私面单”
  • 媒体:“没钱”不能成文物保护不力借口
  • 非遗保护不是官员政绩工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