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为何给"兵马俑"开玩笑?

时间:2014-03-05 10:37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土木 点击: 载入中...

兵马俑

 

  打问世以来,秦兵马俑就不乏“新闻”,不是有媒体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就是影视制作狂打“兵马俑”牌,但回溯过往,也终究是喧嚣沸腾的“名利场”好用的伎俩。可谁曾想,一向被看作严谨及沉静的学术界也开起了兵马俑的玩笑。近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借用某权威媒体的手炮制的兵马俑芽孢杆菌的发现,由于其贴上了兵马俑的标签,立即引来无数人围观。正待人们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充满期待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澄清打碎了人们对它的认可。


  “兵马俑芽孢杆菌新种所取的土壤样本,与兵马俑及兵马俑坑没有关系。游客参观只能在护栏外观看,如果有研究需要,也要经过批准,才能到坑里面去,取土同样需要经过批准,但福建农科院从未提出过申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关人士的一席话激醒了懵懂中的人们。而福建省农科院有关人员的坦承也使这一闹剧终于揭开了真相的面纱,“样本来源不是秦俑坑,刘波团队也根本没有下过坑,只是参观后在鞋底刮下的土。”看到如此使人忍俊不禁的学术结论,网友们进行了各种揶揄:敢情只要是去过兵马俑参观的都可以从自己的鞋底刮下土来拿去兜售,因为这可是盛产学术新发现的高级土壤等。


  拿兵马俑说事的不只这件,那些无厘头、牵强附会的“新闻”从未间断,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熙熙攘攘为名利。虽然福建省农科院一再声称不是为了炒作,但种种迹象就很难让人相信其单纯的动机。且看其发表的论文便可知,2012年论文的标题是《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芽孢杆菌的采集与鉴定》,而今年发表的论文标题也在强调土样采自兵马俑1号坑,既然不是秦俑坑的土,论文为何屡屡借用兵马俑?岂不是有利用兵马俑说事的嫌疑?


  纵观这些年来拿文化遗产说事的,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表面上看起来特别耸人听闻、夺人眼球,极具爆炸性的事件,背后充斥的却是浓重的名利味道。只不过此次涉事的是一向自诩严谨的学术界而已。罗素曾说:“科学就是不计名利地追求客观真理。”可见,“不计名利”才是科学的本义,才是学术的本来面目,才是学术追求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只有当学术不再迷恋名利的时候,学术界才能有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和平静纯洁的学术环境。而该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面对扑面而来的各色“新闻”,除了受众应该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牢记社会责任,杜绝假新闻,传播真善美。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钱理群:每代人都被上代人不满 最后还是接了班
  • “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考古就是探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