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传统眼光看待国民阅读率

时间:2014-04-28 08:26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晏扬 点击: 载入中...

图书馆

 

  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上网时间超过50分钟;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4月22日《人民日报》)


  每年这个时候,面对国民图书阅读率偏低、人均图书阅读量较少的尴尬数据,舆论总是充满焦虑和担忧,批评声、叹息声此起彼伏。我觉得,担忧虽是出于好意,但不必过于担忧,只要抛开傲慢与偏见,或者换个角度,就会发现国民阅读现状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有可喜的变化。


  若说国人越来越不喜欢啃大部头着作,这是事实;但若说国人不喜欢阅读、阅读率低下,则未必与事实相符。阅读并不一定是捧着经典着作细嚼慢咽,"浅阅读"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并不一定是阅读纸质图书,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同样是阅读。在网络时代,若仍将阅读定义为阅读纸质图书、经典着作,恐怕是一种夹杂着傲慢的偏见。


  "没人逛街,不等于没人购物"--这是淘宝商城的广告语,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同理,时代在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买书的人不多,不等于读书的人不多;图书市场不景气,不等于人们的阅读率低下。你可以去看看韩寒的博客,访问量达近6亿次,一篇博文阅读量几十万、上百万次属于常态;也不妨去看看李承鹏的博客,他把小说《李可乐抗拆记》发布在博客上,40多万名读者在线看了这部小说……如果再算上人们阅读网络新闻、论坛热帖,以及无数人夜以继日地发表评论、转发微博,可以说,中国民众的阅读与创作热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涨。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浅阅读"浮躁而且有害。这种说法同样令人怀疑。把书捧在手上读就一定比在网上读更深刻吗?显然只是阅读习惯不同罢了。书籍就一定比网文更有价值、更有营养吗?不一定,很多网文甚至包含着书籍无法"包容"的独到见解与思想价值。读书就非得读经典着作吗?那也未必,有人喜欢读经典,有人更喜欢看通俗易懂的着作,选择虽然不同,但都是阅读。


  当然,这里绝对没有否定经典著作和传统阅读的意思,但有一个事实应当正视:"浅阅读"盛行了好多年,而国人的思想不是变得简单愚钝了,而是变得活跃深刻了。这说明,人们通过大量"浅阅读"丰富了自己,新的阅读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知识的力量和思想的源泉。


  所以,别再以图书销量、经典着作的遭遇来判断中国人的阅读率,别再固执地认为传统阅读才是阅读,别再以传统甚至傲慢的眼光看待"浅阅读"和数字阅读。时代在变,媒介在变,人们的兴趣和选择在变,一定要把人们拉回到传统阅读时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周国平:时下垃圾书众多 望读者多读经典著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