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时间:2014-11-28 08:01来源:大西北网-文汇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上海工作过、生活过的名人数不胜数,人们将目光停留于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却鲜少探究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近日,上海市档案馆将在外滩新馆举办“上海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用120件史料向人们展示黄炎培、向警予、钱学森等17位名人的家训家风。


    一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市南市区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信中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二


    向警予曾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妇女”,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19年,她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其间,向警予接到侄女向功治来信。信中,侄女表示“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阅后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在信中,向警予提出“科学是进步轨道上唯一最重要的工具,应当特别注意”.上海市档案馆整理编目部主任石磊认为,在那个时代,向警予就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目光之深邃令人佩服。


    对于侄女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很是赞同,嘱咐侄女,“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造自己的最好方法”,反对“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管读死书”.向警予对侄女的这些训诫之词,距今已经90多年,但对今天的青年人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成就,与父亲钱均夫的教导不无关系。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毛泽东与傅作义姑舅亲戚
  • “文革”波及坦桑尼亚 总统求助毛泽东
  • 敌伪特务行刺毛泽东被警卫战士擒获
  •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造的幕后故事
  • 领袖们怎样立规矩?
  • 毛泽东关爱农讲所的内蒙古学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