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1毛钱愧疚40年的启迪

时间:2016-03-21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晨报 作者:徐甫祥 点击: 载入中...

 

    所谓教育,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而是循循善诱下的春风化雨。若当年施女士不幸成为“重点教育对象”,对其贴上“偷窃”的标签,其人生走向可就很难确定了。或许,这才是施女士40多年后偿还“偷”债一事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年近五十的徐广红,是浙江省东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林业局的窗口工作人员。前几天,一个陌生的女人找到她,见面就塞给她一万元,称是她40多年的小学同学,当年因家穷,曾偷拿她的一毛钱买饼吃,还连声道歉:“徐姐,这一万块钱,你一定要收下。40多年来,我一直为当年的过错,心里折磨着。”(3月15日《钱江晚报》)


    当年一个正读小学二三年级、不过八九岁的小女孩,因家里实在太穷,肚子实在太饿,犹豫再三,还是悄悄拿了前桌同学徐广红铅笔盒里的一角纸币,去学校门口买了两个烤饼充饥。不难理解,当年校门口香喷喷的烤饼,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在书包里常常没有一分零花钱的窘况下,一生中仅此一次“偷”钱换饼,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童年往事的另类回忆而已。换句话说,这显然是一段应该尘封的往事。


    依笔者看来,施女士毕竟算是幸运的:在当年,一角钱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发现钱不在了的徐女士告诉老师,若是老师发动清查,最终发现是施女士干的,后果会是什么样呢?会否受处分乃至退学不好说,但“偷窃”的罪名无疑是“背”定了,施女士的人生轨迹,或许就此改写。“偷窃”一旦坐实,同学的白眼,街邻背后的指指点点,很可能伴随施女士的整个学生时代。不难想象,一个在众人防范眼神下长大的小女孩,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所幸历史没有如此改写,这才有了现今家庭和睦、事业小成的施女士,也才有了她40年后偿还“偷”债的一幕。


    因而,施女士40多年后偿还“偷”债的故事,委实是本好教材:首先,要感恩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因为他们的爱及包容,让施女士得以安然度过她的学生时光。若不然,不但施女士的心灵会伤痕累累,即便徐女士本人,也会为此留下深深的遗憾;其次,还昭示人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在懵懵懂懂的小学时代。对于孩子们的一念之差,切不可轻易贴上“偷窃”的标签。或许,人生紧要路口一个小小的包容或者说是宽容,即可谱写他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何况,即便是一个孩提时代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孩子,只要不是屡犯,就其本质来说,也不能与“小偷”画等号,更不能就此打入另类。就如这位施女士,当年的事不过错在一念之间,事后也无人知晓,但并不妨碍她日后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此次,她经过多年苦心寻找,终得以偿还“良心债”,即是例证。


    也就是说,这件事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所谓教育,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而是循循善诱下的春风化雨。若当年施女士不幸成为“重点教育对象”,对其贴上“偷窃”的标签,其人生走向可就很难确定了。或许,这才是施女士40多年后偿还“偷”债一事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