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没用”的文学滋养童年心灵

时间:2016-04-19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曹文轩是谁?他写过什么书?恐怕您在周围左问右问都没几个人知道。近日,正是这位在国内知名度有限的中国作家摘得了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此领域零的突破。舆论喜悦振奋之余,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


    曹文轩遭遇的小尴尬,正反映出当下儿童文学的大现实。一方面,相较于“明媚的忧伤”“45度角仰望天空”之类的通俗文学,儿童文学受众有限。而且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少家长又显得比较“功利”,疯狂购买的都是教辅之类,有的甚至将课外读物列为“禁书”.市场经济之下,需求与供给相互刺激,教辅书籍成为“刚需”,相关产业风生水起;儿童文学、科学普及之类,因显得有些“不务正业”,反倒被轻视了。但偏偏是这些,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才是具有长远影响的。


    读儿童文学有用么?当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需要的不光是逻辑、认知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审美、情感、想象力等营养。成长的“功课”,也不光是知识信息的叠加,还包括养成健全的人格、丰盈的心灵,从而能够更好理解将要融入的世界,应对尚且未知的旅程。


    举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只有纯净的词藻或者只满足快乐、搞笑等情绪,而是“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是通过直接书写苦难,教会孩子“如何勇敢、如何坚强、如何去爱”.这样诗意的文字,《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有,《小王子》里有,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作品里也有。太多事实说明,童年体验将极大地影响人的一生,儿时心里埋下的种子,积累的营养,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开出花儿来。家长爱孩子,就应让纯真的童年时代免于埋没在书本习题册以及手机电脑中。


    正视儿童文学,给予其应有的价值定位,这或许是曹文轩获奖带给我们的深层次启示。就目前来看,追捧曹文轩也好,热炒其书籍也罢,只怕还是慕“名”而来的多。这样的逐热,或者说逐这样的热,当然不是坏事,但能否尽量让热度持续得更久一些,让粉丝们从最初追捧“名”的阶段,真正深入到欣赏“实”的层面,带动更多人去体悟儿童文学中的美感,去思考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若能如此,将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铁凝:文学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翻译家作用不可替代
  • 毕飞宇妙谈改编:女儿出嫁后 爸爸少干涉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销售”侯小强:要么爆款,要么死
  • “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