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称“二代”

时间:2016-11-22 08:01来源:大西北网-新民晚报 作者:康定 点击: 载入中...

 

    现在盛行说“二代”,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文二代”、“农二代”等等。如果把“二代”理解成子承父业,官员的后代仍然做官,商人的后代仍然经商,文人的后代仍然弄文,农民工的后代仍然是农民工,好像有点政治不正确。官员的后代就一定也要做官?也只能做官?就不能做个普通劳动者?农民工的后代就一定只能做农民工?如果是这样,社会的土壤就板结,社会的阶层就凝固化,社会从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渠道就淤塞不通,这是很可怕的,现实生活基本上也不是这样的。但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还这么说呢?至少反映出社会的一种担忧,忧心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忧心人生来不平等,忧心社会的晋升途径不是靠公平竞争,靠真才实学,靠刻苦努力,而是靠“拼爹”,即拼背景拼关系拼地位拼物质。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为什么一句“我爸是李刚”会激起社会那么大的反响呢?以前流行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流行说“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不是没有依据没有原因的。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宗法血缘社会的历史。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一直到隋文帝创立了科举考试制,用来选拔官员,同时打击抑制豪强,世家大族的势力才衰落下去。出身寒门的人,只要考场优胜,就能做官,不必顾虑门第,比起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公正多了。这种选拔制一直延续到明清。但是,漫长宗法血缘社会的家族亲缘基因,是顽强又有继承性的,所以,即便是辛亥革命胜利赶走了皇帝,血统论的阴影,在中国仍然是忽隐忽现存在着的。比如,在号称与旧传统最“彻底决裂”的“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忽然马路上刷满了这样的大标语: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是:基本如此。一个名叫遇罗克的年轻人写了一篇《出身论》文章,以唯物辩证法为思想武器,驳斥了“血统论”,结果却在这个荒谬的年代里被判处死刑,直到彻底否定“文革”后,遇罗克才获平反昭雪。在那个荒谬年代,不说“官二代”、“富二代”等等,只说“黑二代”.“富二代”只是“黑二代”中的一个品种,甚至连已被打倒的官的“二代”也是“黑二代”中的一个品种,统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意为也可能教育不好。这些“二代”,人生还没开始就被打入“另册”,受到歧视,现在想想太荒唐了。但在那时,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当年我下乡农场的一个女知青,父母受迫害含冤自尽,已经很惨了,但为了能被推荐上大学,每逢填表,她只好违心地骂父母亲“自绝于人民”,和父母划清界限。填表后她都要伤心地痛哭一场,但最终还是没有机会读大学,这样的历史太惨痛了。所以,“文革”被彻底否定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还在盛行说“二代”,有点说不过去。那就让我们健全人才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的公开透明制度,让所有孩子的起跑线更加公平,让个人价值的实现渠道更加畅通,让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让“拼爹”靠一边去--这也是为爸爸们减去压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何必称“二代”
  • 何必称"二代"
  • 穷二代富二代
  • 穷二代的财富翻身仗
  • 何必称“二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