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式“返乡书写者”,别把自己与家乡割裂

时间:2017-02-13 10:14来源:大西北网-新京报 作者:枕书 点击: 载入中...

 

    每逢春运的返乡大潮来临,各种形态的返乡笔记往往会成为微信朋友圈的刷屏内容之一。而精英视角的“返乡笔记”所讨论的问题,往往随着春节的过去不了了之。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无可厚非,但是如何使情怀落地?告别不接地气的、城市精英主义的书写方式或许是方法之一。


    “返乡笔记”故作姿态反模糊家乡真实面貌


    最近两年,每逢春运的返乡大潮来临,各种形态的返乡笔记往往会成为微信朋友圈的刷屏内容之一。返乡笔记在表达乡愁的同时,更引人注目的是揭示了农村、乡镇的诸多问题。2015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2016年高校教师黄灯的《一个农村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这两篇文章更是引爆了这一题材,一时涌出无数跟风效仿之作。


    “返乡书写”或者“返乡体”似乎成为了春节期间知识分子群体和许多媒体竞相炮制的“IP”、“流量担当”.纵观这类返乡笔记,不难发现它们大多都有着相似的内容与情感。


    从内容上看,它们多以城市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服务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返乡期间所记录,表达自己对农村未来发展的迷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返乡笔记的作者多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精英。他们对家乡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现实的乡村对于他们其实是陌生的,或者说是存在于记忆中的。


    想象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的落差,加上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让他们将自己与家乡人放在了一个对立面的位置,从而产生一些情绪偏差。甚至将非独有的社会问题与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失落情绪全部置放于对乡村的“愁”情感抒发中。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的叠加效果是乡村形象的负面化、污名化传播。而这些“有价值的公共讨论”中的现实问题,却往往随着春节的过去而不了了之,在一轮轮充满着个人情绪的话语泡沫中,乡村的真实面貌被模糊。


    作者应是倾听者和记录者


    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保持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在新京报策划的“记者还乡系列报道”中,个体与家乡再也不是割裂对立的两面。还乡报道中着眼于故乡里一个个的小人物,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勾勒出他们的生活、命运。这其中有转行开“滴滴”被磨平了脾气的父亲、有与作者有共同经历的留守孩子、有将厂作家的退休老厂长姥爷、也有工头之家的三代男儿。


    这些返乡笔记的共同特点就是与家乡的血脉相通,不再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宏观的视角去描述自己的家乡。而是以自己的亲朋为对象,以个人命运为记叙对象从而铺陈出家乡的历史变迁。返乡笔记的作者成为了倾听者、记录者,而非是情感投射的主体。这些笔记中的主人公才是真正一辈子生活在乡村或者小城镇的人,他们的经历与情感、遗憾与希冀,才是最能反映与窥视时代变迁之巨的通道。


    富有现实建设意义的返乡笔记应该是去浪漫主义的、去想象化的、非文学化的现实乡村生活实践的记录。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无可厚非,但是如何使情怀落地?乡村主体本身怎样能不被代表?告别不接地气的、城市精英主义的书写方式或许是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家乡精神家园荒漠化 为乡村“文化之痛”做点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