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三峡 探寻华夏文明源头

时间:2012-03-14 09:25来源: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黄河三峡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被誉为西北高原古今文明交相辉映、中西文化交织荟萃、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的靓丽风景线,是黄河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三峡就像一条圣洁的纽带,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记载着中外往来的历史,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生物的伊甸园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处由多种恐龙足印化石群构成的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近年来考古界接连不断的发现也让这个地方一时间名声大震。据永靖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远古时代的黄河三峡,是大量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出土了享誉中外的古生物化石。在太极湖畔出土了一亿七千万年前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都算得上是世界之最。而在上个世纪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兰州龙”和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刘家峡巨龙”的足印化石。近年来,在黄河三峡的周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多处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


  甘肃省地矿局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李大庆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目前已揭露出2000平方米的面积,产出150组共1831枚包括蜥脚类、兽脚类和鸟脚类在内的10类恐龙足印以及翼龙、鸟类足迹,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甘肃临夏一直被考古学界称为“古生物的伊甸园”,所辖7县1市几乎都有古生物化石分布,仅目前初步发现的出露点就达48处,已先后出土收藏各类古生物化石达5700多件,并且创造了6项世界之最。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临夏境内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分属爬行纲和哺乳纲的6目50余个属种,其中以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物种最为丰富,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世界其他经典地区,是人类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最理想场所。


  彩陶之乡


  作为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传播地和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相继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彩陶就有数千件之多,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1950年4月,积石山县的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多次代表国家文物精品赴国外展出。


  “彩陶王”的出土颇有点传奇色彩。据积石山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解放前夕,三坪村的群众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炳灵寺对岸的黄河沿岸居住。永靖解放后,他们又开始举家返乡。“彩陶王”的发现者戚永仁便是返乡者之一。1950年4月的一天,雨过天晴,18岁的戚永仁带着弟弟往家里搬东西。当他们行至三坪地嘴附近的一个土坎下时,忽然发现有一点清水,圆圆的,好像盛在盆里似的,在阳光下闪闪泛光。戚永仁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上前去,探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扒去周围的泥土,一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瓮便呈现在他的面前。同年,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考古专家翟广炜先生进行文物调查时,戚永仁向国家献出了这件珍宝。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彩陶王”。1954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后曾多次应邀在国外展出。


  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的图案印制成邮票发行国内外,更使得“彩陶之乡”声名远播。


  石窟的百科全书


  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位于黄河三峡——炳灵峡的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也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窟年代可上溯至西晋初年,现存窟龛216座、石雕泥塑佛像88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浮雕佛塔76座,历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炳灵寺石窟虽然没有像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那样庞大的规模,但它却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保存有中国石窟最早期、中期和最晚期的壁画和石雕,其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被誉为“石窟的百科全书”。其中保存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我国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题记,它不仅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与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也为甘肃乃至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识,推翻了石窟考古界一直以云岗、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为标尺来判定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创期及其考古价值的观点,从而确立了炳灵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据专家介绍,炳灵寺石窟在时间上不仅早于云岗、龙门石窟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而且在石窟艺术从印度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桥梁。


  傩文化之乡


  著名民俗学家、兰州大学柯杨教授曾这样说:“如果说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世界电影之祖,那么我国的傩舞傩戏则可以说是世界舞蹈和戏剧之祖了。”由此可见,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保存了我们先民们的许多礼仪和习俗。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纷纷著文认为,永靖的傩舞傩戏和古羌人有一定的关系,而黄河三峡则是傩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即使到现在,在神奇的黄河三峡群山环抱的山区土庙之中,还流传着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纯朴的乡民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永靖傩舞戏民间俗称“跳会”,由请神(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傩舞、面具舞—傩戏、赛坛等仪式组成,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成形于明朝。


  据傩文化研究专家、甘肃省文化馆艺术顾问王光普先生介绍,甘肃有着长达1万年到4000年的傩文化历史,而且保存比较完善,因此可以说甘肃是中华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傩舞戏流传至今数千年,以保存之完整、形态之原始、活动之广泛、特色之鲜明,成为中国和世界傩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了我们探究戏剧艺术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充分证明中国傩文化源头在甘肃,而且它可以与敦煌壁画、马家窑彩陶相媲美,是甘肃省古文化的‘活化石’。”王光普说。


  曲六一、朱恒夫、柯杨等国内知名傩学专家对永靖傩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永靖傩文化包容了萨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的文化,完全展示了西北人民特别是永靖人民的一种大无畏、胸怀宽容的精神,它弥补了30多年来我国傩文化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它的研究会促使我国傩文化研究向更高的、更深的层次发展。同时,它具有扬武性、文献性、原始性、艺术性的特点,在全国傩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永靖县是西北地区傩文化的重镇;永靖县的傩面、傩仪、傩戏、傩舞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具有古代羌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不仅是北方傩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傩文化最古老的源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私人博物馆馆藏三千万年前“黄河象”再现历史
  • 从头发金黄推断昆岗4号古墓群距今超3000年
  • 从军行
  • 黄河水军羊皮筏子
  • 一条河从库车流过
  • 马雪军:从灵台走出的西北航空传媒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