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 时代最早内容最多的原始医学文献

时间:2011-12-20 17:16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旱滩坡医简出土遗址

  

 

  张延昌为病人诊治

  

 

  旱滩坡古墓近照

  

 

  武威汉代医简注解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发现的东汉墓葬中,清理出医药简牍92枚,其中记载各科方剂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医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尤其是近日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文着力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将武威汉简医学城(雷台园)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进行建设。由此,社会各界人士一时纷至沓来,纷纷寻访。

  旱滩坡

  葬着一位汉代老中医

  10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一行踏上了寻访的道路。

  根据向导介绍,武威医简,最早发现于1972年11月,当时是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一处汉墓,经由当时的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发掘、清理,最后发现了医药简牍92枚。

  车子在柏油路上疾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

  旱滩坡墓群地处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滩地上。墓葬分布面积较广,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地跨柏树、松树、红星、西营4乡,宽约1公里,长约20公里。这片滩地,地势较高,终年干旱,草木难生,因此人们称它为旱滩坡。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从西汉到明清,在这里形成了绵延十多公里的旱滩坡墓群。

  车行至现场,记者一行看到的是一掊掊黄土。再寻再找,见到的却是一片片残瓦。随行的向导用遗憾的口气说,当年发现的汉简土墓可能由于时间太久远了,所以墓地已经被黄土掩埋了大半。时至今日,只能依稀推测出墓室大小和结构。在此汉墓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墓葬。据此分析,这里可能是古人的公共墓地,很可能与武威汉代医简墓主人相关的墓葬分布其中。

  随行的专家介绍,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根据随葬物品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医生。这位老医生,是一位悬壶济世、具有丰富行医经验的医学人士,他把行医多年的“经验”记录简中,并让它们埋于地下,相伴长眠。

  一阵风吹过,卷起尘土无数。拂尘叹息间,众人揣度着两千多年前那个物产丰富,人流如织,商旅往来频繁,文化兴盛的武威古城,端坐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中医,他正在把诊号脉,坐馆诊治。……

  汉代已有较完备的

  中医药体系

  武威汉代医简目前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该医药简是我国年代较早,保存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同时,它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说明汉代的临床理疗,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介绍,这批医药简牍共92枚,其中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简牍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绳痕迹。简宽1厘米的共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简宽0.5厘米的共37枚,呈浅黄色,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除2枚外,皆无锲口,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简文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及其他内容。在临床学方面,不仅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还保存有许多治病的方剂即“治风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共30多个,计有内、外、妇、五官、针灸及其他各科内容,保存非常完整。

  黎大祥讲,简文还对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服药时间都有详细的记载。从简文内容整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该医药简包含了“辩证施治”的法则。与武威简牍时代相近的张仲景提出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二,简文中所载的药物共100多种,充分说明简牍在某些方面反映的药物学内容,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其三,简文中针灸内容虽然比较少,但关于针灸穴位及刺疗禁忌的几枚木简,尤为中医学界所珍视。

  医简反映中国目前

  最早的药品零售记录

  “两千多年前,武威城是一个交流频繁,人员往来如织的地方。城中店铺林立,城外有诸多士兵驻守,军队中当时已经有军医官的设置,这些医官来自全国各地,也有武威城本地的医官。他们随身携带国家太医院颁发的验方集,以便为士兵诊治疾病。当时在城中,还有坐诊的医馆,这些医馆还经营大宗药材的采购与经销。城中的富户,养有多名奴仆,经常需要购买很多药材;城外,商人们来来往往,为武威城送来大量的商品,其中就包括很多药材。而来往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商人们,很多人患上了久治不愈的疾病,他们就在武威城医治。当时的丝绸之路上,各种动物猛兽伤人,也是常见的事,医官们也多拿药物医治咬噬伤。因此,当时的医生,不仅擅长使用药物,还使用针灸和推拿,各种膏药也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制剂。另外,河西由于粮食富足,酒也是入药的辅剂之一。”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张延昌所长说。

  张延昌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宗药物的交易记录,这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药品零售记录。武威汉代医简早于《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方剂学,可谓“方书之祖”。《黄帝内经》已提出辨证施治法则,但缺少具体的临床应用,医简则是以辨证立方来体现辨证施治的,并举例说明了医简方是用之有效的。

  武威医简是独一无二

  的原始医学文献

  专家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是武威对中国医药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只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武威汉代医简。目前,武威汉代医简是最原始的医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张延昌讲,92枚汉代医简中,仅论及痹症者占到了13枚,载有痹症方剂6个,方证相应,组方严谨巧妙,且治法多样,除汤剂外,亦有熏蒸、散剂、丸剂和膏摩之法,方后还有确切的疗效观察。这说明早在东汉之初治疗痹症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针对此,从1995年开始,张延昌便在深入研究医简组方用药的基础上,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的痹症方剂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并成功配制出“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

  随着人们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国内多位专家发现了这一具有珍贵意义的出土文献,并将其中的方剂应用于临床。如陈可冀院士认为医简中的“瘀方”“很有科学性”。现用其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宫颈糜烂、脑脓肿后遗症、菌痢、风湿性关节炎等,效果不错;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科将“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等古方灵活地加减后用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医药奇方仍能古为今用,惠泽后人。看来,当年长眠于旱滩坡的那位老中医,可以笑慰九泉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成都出土汉代呆萌陶马红了
  • 武威文庙:陇右学宫之冠
  • 贵州修路挖出汉代部落遗址?疑与"鳛国"有关
  • 凉州贤孝说唱最早源于西夏
  • 武威翰林院三代主人的传奇故事
  • 揭秘清朝的武威“文字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