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在中国西部的足迹

时间:2012-04-05 17:40来源:鑫报 作者:原著/Mike E 点击: 载入中...











 

  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介绍给欧洲的人。他在他的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个的城市和地方,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

  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他家祖辈世代经商,父亲和叔父常奔走于地中海东部,进行商业活动。1269年,马可波罗15岁,他的父亲和叔父从东方回到了威尼斯,他们从东方带回的动人见闻,马可波罗既羡慕又向往,从此便想做一个漫游东方的商人。

  两年之后,马可波罗的美好愿望实现了。1271年,他的父亲和叔父再次动身去中国,决定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轻的马可波罗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了解东方的心情,踏上了东行之途。

  我们来到了塔克斯克尔干河谷,中国最西边的地方,也就是比比木的故乡。再向西行走几英里,有一条古道,从常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通往河谷。大约在1274年或1275年初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尼古拉、叔叔玛菲等人历尽艰难险阻,从今天的阿富汗翻过帕米尔高原,推着小推车一路跋涉向中国走来。当时,他们肯定和我们一样饿得半死,遇到一户人家,停下来要口饭吃。

  也许马可波罗一家是在别人的护送下进入低顶屋的小房子,就像我在比比木的陪同下一样。地面上铺着毯子。在这位女族长的家里,她一边晒被子,一边回忆起了70年代的生活。她手上戴着五枚戒指,上面镶着红绿色宝石。“老马可”肯定注意过这些,因为他本来就是个珠宝商,但“小马可”当时只有22岁左右,很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了比比木漂亮的黑眼睛孙女身上。

  姑娘端上了奶茶,我想这就是马可波罗一家在迈入中国门槛时收到第一份礼物。而他们真正的门槛则在几个月后才能到。这里天气寒冷,山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居民说的是波斯语和土耳其语,大多数人都是中亚血统。因为公元13世纪,这里曾被强大的蒙古帝国占领。从这里每走一步,马可波罗一家就会向伟大的东方城市靠近一步。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里的描述,那里有大量的丝绸、香料和珠宝。

  按照马可波罗的记载,摄影记者迈克和我追寻他当年的足迹走过了伊朗和大部分阿富汗。现在我要走从新疆到上都2600英里的路程,然后去忽必烈所建的新城大都——今天的北京。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17年里,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并把他派到更远的地方去,这给了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正如他写的“比任何人知道的多”。事实上,那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确实没有比他更有发言权的了。

  当我踏着马可波罗的足迹进入他说的“奇异的地方”时,我发现他所记录的一些风俗习惯至今犹存。例如在云南他说这里的人吃生鱼,有一天我就跟当地人一起吃过。

  我们到了一些马可常去的地方。马可在扬州做过太守,还到了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美丽的杭州。

  从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下来,马可一家面临新的挑战,他们来到了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这个名子意味着“走进去就别走出来”,马可很少提及他们的交通工具,但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半英寸的苦涩沙漠之地,除了骆驼还能有什么呢?

  他们走的古道现在有半截已变成了柏油马路,往前行了几百英里,我们穿过了大片戈壁。路边的白杨树,起着防风护林的作用,如果马可波罗见了这风景可能会惊讶不已。

  昆仑山融化的雪水从古代的河渠里流下来,滋润着这里的土地。

  波罗一家缓缓前进,河流和绿洲愈来愈少,沙丘则愈来愈高,最后甚至像山脉一样了。接下来就是马可一家这趟沙漠之行中最艰苦的一段路了,沿途找不到任何食物,而且必须赶一天一夜的路才能找到住的地方。他们为自已和牲畜准备了一个月所需的物资,大概也雇了几名骆驼夫来管理牲畜,他们或许还加入了商队,因为商人熟知水源所在。

  波浪状隆起的沙丘,虽令人赏心悦目,但也容易让人上当。有一次,我笃定地看见前方有一片湖。湖中还有小船。这当然是海市蜃楼,但口渴而神智不清的旅人,可能就会落队向幻想走去,而葬身沙漠之中。马可波罗写道:“这里的‘妖精’为了引诱落队的旅人,会模仿其同伴的声音喊他的名子。你往往会听到像是许多种乐器演奏的声音,尤其是鼓声。”

  不信鬼神的人认为,怪声是风沙移动造成的。“老人家认为这是鬼神说话的声音。”某绿洲的一位农民说:“有天晚上我听到了三次很可怕的声音,像人的哭声,又像狼死前哀嚎。”

  陪我到名为“南湖”绿洲的是位小伙子,孜孜不倦的历史学家李正宇。在两周的旅途里,我尽情地汲取他对丝路有如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马可波罗家一定在这里歇脚喝水,李教授在南湖泉边让我想像马可波罗牵着骆驼到泉边喝水的情形。接着,他带我参观了一处几乎完全埋没于沙丘的城镇遗址。从仅剩的城墙判断,这城镇原来约有两个足球场大。

  “这是寿昌城,汉朝的边关,公元前110年的中国文献曾经提到这个地方。”李教授说,“马可波罗一定曾在城里过夜。因为方圆许多公里没有别的城镇了。”

  从这里算起,马可波罗一家已在中国境内走了约2000公里,离上都剩下约一半路程,可怕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终于被他们抛在了身后。他们抵达位居“商道”中枢的沙州(位于甘肃),进入崭新的世界,首度接触了大量汉人、蒙古人、以及和藏人有渊缘的党项族人(西夏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这里的人大多是“偶像崇拜者,此地坐落许多寺院和城镇,寺院内有许多塑像,供以丰厚的祭品”。现改名为敦煌的沙州,曾是中国最大的佛教中心之一。尽管老寺院已不存在了,可是悬崖上留下将近500座石窟,里面的壁画和塑像,精美绝伦,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辉煌。 不知马可是否引颈目睹这一绝景。对于僧侣,马可波罗是崇拜的,要不是基督徙,他也许会皈依佛门。遗憾的是,他的游记忽略了沙州的莫高窟,也可能是他根本没见过。

  马可波罗更注重物质性的东西,如他记载中的防火布、纤维等,但起初欧洲人误认为那是某种动物的皮毛呢!

  李教授和我们沿着甘肃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走下去,一路上看到了绵延数公里的城墙。马可波罗的怀疑者认为他根本没到过中国的证据之一是他没提到伟大的长城。但马可在中国学者的眼中地位却很高,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因为今天看到的城墙修建于马可波罗来中国前1400年,它是汉朝抵御匈奴的屏障,马可来时早已被遗弃好多年了。另外,在马可的眼中,长城可能都是很普通的,因为当时欧洲也有城墙,他一路经过的中亚也是城墙遍地,所以对他来说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们一路经过安西、玉门,晚上在张掖吃拉面。我们看到一唐姓厨师麻利地把手中的面团变成细线,扔到锅里,翻滚几下就好了。再加一点牛肉,味道真不错。一顿晚饭才花两块钱。马可波罗肯定见过这种技艺。有一种版本的游记里就提到中国人不吃面包,但这并不能说明马可波罗把通心粉带到了意大利,因为当时意大利人已吃面条了。

  马可波罗的怀疑者把注意力放在餐桌上:如果马可波罗真到过中国,怎么没有提到筷子和茶?他肯定会不可避免地提到,而且是不止一次。他甚至提到了葡萄酒和马奶,他可能不喜欢喝茶。至于筷子,因为与蒙古人和波斯人长时间在一起,用刀而不用筷子。

  当马可波罗一行要到来的消息传到忽必烈那里时,他派人马到40里外相迎,马可波罗受到的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如前文所说,马可波罗他们花了三年半时间才从威尼斯到上都的,当时没有一位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可与马可波罗相提并论。他告诉欧洲人忽必烈是世界上最富有、拥有土地最多、最强大的君主,他或许一点没有夸张。

  马可波罗估计上都城方圆16英里大小,比今天中国学者告诉我的稍小些,也许是用的度量单位不同。城里也有僧人,他们为忽必烈主持星象、占卜和风水等活动。1368年,元朝被推翻以后,上都城遭到了破坏。时至今日,踏在乱石堆上,上都昨日的繁华依稀。

  就在波罗一家到达上都的时间前后,忽必烈已在距上都东南约200英里的地方建成一座新都城,并把它命名为大都,大都在今天北京的中心部位。马可非常羡慕上都“笔直宽阔的马路”,北京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布局。

  他在书中记载道:“当时居民家里用一种‘黑色的石头’取暖,燃烧起来就像木头。”有一种版本的游记曾介绍说当时大部分欧洲还不曾知道煤炭这个概念,但它确实已成了中国家庭普遍使用的燃料。最令小马可不可思议的是人们使用的纸币,因为当时欧洲人对纸币闻所未闻。有一次我在中国某一货币收藏店里见到过这种纸币,大小如现在的A4复印纸,有折叠的痕迹。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说这种纸是用桑树皮造出来的,用今天的化学分析方法验证,马可波罗的记载完全正确。纸币上面都盖有最高首领的印鉴。更有趣的是,这是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伟大印刷术的惟一记载。

  忽必烈在大都的宫殿是仿照上都的宫殿建的,有琉璃瓦,红的、绿的、蓝的和黄的,像水晶一样光芒四射。20年前我在北京就见过这种建筑装修风格,那时的北京或许是世界上灯光最暗的城市之一,但现在北京到夜里,霓虹灯闪烁,一派繁荣的景象,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一面。

  在马可波罗一家于1291年离开中国之前,大都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我们不清楚尼古拉和玛菲在中国具体干了些什么,根据中国历史学家推测,他俩很可能在忽必烈官办的商号从事经商活动。至于马可波罗,根据他的书中记载,他成了忽必烈的信使,有时还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去。他还雇用了几千名外国人(主要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这些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但比汉人要高,因为当时汉人得不到信任。

  到了19世纪,外国人开始可以自由出入中国,一些外交家、传道士和探险家想寻找马可波罗的足迹,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部分原因在于马可书中的地名多是蒙古语或波斯语,按照书中的说法,他们曾渡过一条叫卡拉莫兰的河,事实上这是蒙古语中的黄河,而古城西安在马可波罗的书中被记作金建府,这是波斯语。

  马可波罗说的主要是波斯语,也许他还略懂蒙古语,但有关学者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没有掌握汉语,这或许与他很少和汉人生活在一起有关。而对马可波罗持怀疑者据此推断马可波罗在中国没走过多少地方,他的“游记”都是道听途说。这使我自己有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马可的游记,如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基督教的圣约翰,事实上亚洲人信基督教的很少。有些记载与历史事实也严重不符,他说当蒙古攻打襄阳城时,遭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于是刚到中国的马可波罗一家帮蒙古军队制造了3台投石机,这种机械设备能卷起300磅重的石头,迫使南宋军队投降。很明显,他忽视了两个基本事实,那时蒙古人自己已经完全会制造投石机,更重要的是襄阳的南宋军队在马可波罗来中国两年前就举手投降了!

  任何看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在读到有关云南的一段记载时不免要心生疑问,他介绍说在大理城周围,有一种蟒蛇,长着腿,一口可以吞下一个人。我问当地杂志社的编辑史先生,他的回答很直接:“马可波罗当时肯定是道听途说来的,根据野史说法,有一种长着足的蛇,但不是鳄鱼,能吃人。”

  马可波罗还曾穿过中国西南的“丝绸之路”,这条路穿梭在云南崇山峻岭中,是美国人所熟悉的中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是美国军队为抗日的中国军民提供军用物资的主要通道。那是一个下午,我雇了辆卡车,开上了这条传奇之路,路面崎岖不平,车颠簸得厉害。我想像自己正驾驶着通用公司生产的卡车,为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中国军民送去军用物资。事实上我开的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东风车。由于运载了太多货物,车走得非常慢,不停地冒黑烟。

  我们终于到了马可波罗用波斯语命名的地方——扎旦旦,意思是镶金牙的人。这里的人都镶着金牙,这与马可波罗的记载是相同的。我遇见的第一个人是40来岁的中年妇女,肩上用竹扁担挑着两袋化肥,我问她是否也镶有金牙,她笑了,我就发现她至少有两颗金牙,她告诉我:“在我18岁的时候,父亲说镶金牙很美丽,村里来了牙医,先给我拔牙,然后镶了金牙。但现在人们很少镶金牙了。”有一种版本的游记说这里的人也文身,我问一些人,他们立马脱光膀子,露出身上的纹彩,这令我吃惊不已。

  年中,马可波罗的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东部度过,因为那里有许多大城市,而且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马可波罗用惊叹的笔触描写道:“这里的商人富可敌国,他们的买卖做得很大,他们拥有无数的丝绸,在这里你可买到最精美的瓷器。”大运河从大都到杭州,穿过许多城市。马可称自己也曾坐船穿过大运河,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装在大船上的丝绸、香料、盐和粮食。也许这才是当年最壮丽的景观。

  在老渡口瓜洲,大运河与扬子江汇合。根据扬州人的说法,马可波罗是通过大运河来扬州的,他在东大门口泊船。但在上世纪50年代拆城墙时,这里的东大门也被拆除了,但仍有一条叫东关的马路从大运河直通市中心。

  事实上马可波罗最喜欢的城市是杭州而非扬州。蒙古军队于1276年攻占杭州,这里是当时南宋王朝的国都,马可波罗对杭州繁华的描写用词极度慷慨,把它形容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来自印度、波斯、瓜哇的商船停泊于此,他们带来了香料和珠宝。

  到了13世纪80年代,马可波罗一家潜意识里发现他们会有麻烦。因为他们的后台忽必烈已经70多岁了,由于酗酒如命,神智呆滞。而且,当时汉人反对蒙古人的情绪日渐高涨,波罗一家已经腰缠万贯,这都是他们在中国做生意赚的,他们也该满足了,所以开始想回家。马可波罗在书中记载说忽必烈非常喜欢欧洲人,以至于不想让他们回去,经过多次请示,最终才得以成行。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提到了元朝一位远嫁波斯的公主,1940年中国发现的一部古代文献中才记载了这位公主的事迹。这也是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的有力佐证,要不连中国历史学家都不知晓的蒙古公主,怎么会出现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

  忽必烈为马可波罗全家准备了14艘船,有几百人陪送,船上装满了货物,金银珠宝肯定少不了。他们是从中国南边的城市广州起程的。现在我们很难想像那14条船整装待发的情景,但这却是中国海上贸易的开始,用这样的方式为中国海上贸易剪彩,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旅居约17年之后,于1291年初以护送元室阔阔真公主前往波斯,而离开大都顺路回国。他们的回程取海道,从福建泉州出海,西南行,经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马拉巴海岸,直驶波斯湾的霍尔木兹,自此登陆,经大不理士到特勒比遵德,由此坐船经伊斯坦布尔,于1295年回到了离别20余年的家乡威尼斯。

  马可波罗漫游东方归来的消息,轰动了威尼斯,从社会名流到一般市民,争相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马可波罗回家不久,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城市,因为市场竞争,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马可波罗为保卫自身和威尼斯的商业利益,奋勇加入了威尼斯的战斗行列。激战结果,威尼斯舰队大败,热那亚人获得胜利,马可波罗受伤被俘,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

  马可波罗因为从东方回来已经有点名望了,虽然禁锢在监狱里,仍不断有人找他谈东方的事情,而马可波罗为消磨时光,也经常向同狱的人叙述东方各国的奇风异物。他的叙述,特别引起同狱人鲁思蒂谦诺的注意。鲁思蒂谦诺是比萨人,从小受到比萨文化传统的熏陶,精通法语,用法语写过骑士小说。他觉得马可波罗的游历见闻很有意思,如不写成书,那是非常可惜的。于是征得马可波罗的同意,将他的口述,用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法兰西语记录了下来。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或称《东方见闻录》就诞生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秦代封泥:2000多年前中国官员的文件这样“保密”
  • 中德学者在内蒙发现距今2000多年阿拉伯战马岩画
  • 秦汉新城在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施工
  • 中国最大唐墓壁画中心“迎接艺术客”常态化
  • 当代“文成公主”在藏记
  • 麦新在内蒙古的日子
  •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