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从边城浪子到达人新贵(2)

时间:2013-07-19 09:03来源:科技鑫报,大西北网 作者:李鹏 点击: 载入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峪关年轻人结婚前流行着两句口号"三转一响带咔嚓"和"四十八条腿儿进我家".也就是说只有置办齐这些才能结婚。所谓"三转一响带咔嚓"中,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一咔嚓指的是照相机。"四十八条腿"则指的是方桌一张、椅子四把、双人床一张、大衣柜一个、书桌一张、橱柜一个、高柜一个、低柜一个、三门柜一个。最多时增加到了"七十二条腿".


  从现在来看,当时置办婚礼是比较简单的,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座戈壁新城中流行的结婚必备条件就可以看出,嘉峪关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高出甘肃全省很多地方。


  而今,行走在嘉峪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私家车和电动车。有消息称,嘉峪关是目前甘肃全省拥有私家车最多的城市。


  嘉峪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这里几乎很难遇到真正的"嘉峪关人".除了为数极少的原着居民之外,最早随着酒钢建设到来的东北定居者,他们主要以酒钢职工、建筑以及铁路职工为主。其次还有来自上海、江浙的人群,他们往往出任技术和管理人员。再后来,是中西部省份的农民,陕西人、四川人、河南人以及最多的甘肃人,他们接替第一代东北移民成为国企矿工,以及更多配套工厂的一线工人。


  所以,在嘉峪关你能听到正宗的东北话、地道的河南话、厚实的陕北话,以及飘逸的四川话。而东北二人转、陕北兰花花、豫剧、秦腔、河湟花儿、凉州贤孝这些相隔千里的民间音乐的爱好者,在嘉峪关尽数存在,那也是很多老一代移民的乡愁所系。

 

 

  长城脚下的黄草营

 


  在嘉峪关着名的悬臂长城之下的裕泉镇黄草营村,至今居住着嘉峪关的土着居民。65岁的杨大海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在儿时的记忆中,爬到长城上面玩是他们最为难忘和开心的时刻。


  杨大海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以前这里就是囤积粮草的兵营,驻扎着部队。而且小的时候,村子旁的黑山上,有很多烽火台,由于戈壁滩上缺土,这些烽火台大多被刨掉后用来盖厕所等。"


  杨大海家的老院子就在悬臂长城脚下,如今三间的土坯房早已荒弃,只有门前的两棵巨大的杏树和枝头的累累果实散发着勃勃生机。打开门锁,推开吱吱作响的门扇,跟随杨大海来到这座小院子时,院中一片荒草,很难想象在这个小院子里先后诞生了杨大海兄弟姐妹十人。而像这样的小院子当年在长城脚下有十多家。但正是长城脚下零散分布的这些小院落却静静地见证着嘉峪关原着居民们美好生活的变化。


  1997年,杨大海家搬到了现在居住的砖瓦房新居。门口一排整齐的围墙上生长的葡萄树绿意盎然,红色琉璃瓦的大门和大红金字对联,昭示着家庭的红红火火。"以前我们种些小麦等一年下来自己都不够吃,现在土地给了自己,在自己的八亩八分地上种上苞谷、葵花等制种经济作物,一年下来有2万多的纯收入,这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几十倍。"杨大海开心地说。


  "黄草营有378户1293人,50%以上的在外务工……"说起黄草营,黄草营村社区大学生村官、团支部书记张鹏如数家珍。这个26岁的大学生村官来到黄草营已经2年多了。


  随着嘉峪关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东兴铝业等大型企业在黄草营村周围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看到不论厂房、小区、广场建设都需要绿化这一重大的商机后,今年年初,张鹏与裕泉镇的其他几位大学生村官商量,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带头作用,在承包了村民的土地后,建立起15亩的景观苗木养殖基地,鼓励村民们种植云杉、国槐、樟子松等适合戈壁滩生长的景观苗木。


  沿着悬臂长城继续向北,记者来到了张鹏他们建起的景观苗木养殖基地。一片片云杉、国槐、樟子松在黑山脚下挺拔的生长着。张鹏在地里触摸着一株株苗木上不断长高的新枝,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考虑建景观苗木养殖基地前,我们经过了细致的市场调研,现在嘉峪关有很多在建的工厂、小区等,都需要绿化,与其他们从外地购买苗木,肯定不如在当地购买方便,挖出来半个小时就能移植到其他地方,基本没有长途跋涉的损耗,而且我们的苗木都是本地生长,也习惯了嘉峪关的土质和气候,更容易存活。所以,我们的苗木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同时,我们在种植这些苗木之前,都邀请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对土质等进行了分析,选择了成活率高、抗病耐旱的云杉、国槐、樟子松等苗木进行种植,虽然我们种植的是苗木,但成活率达到95%以上,而且长势不错,从年初种植后到现在,最慢的长了13厘米,最快的长了33厘米。"


  虽然这些苗木还在成长阶段,但张鹏已经看到未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苗木的长势情况来看,就是现在出售这些苗木,每亩地保守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我们计划下一步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5亩到40亩之间,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其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当记者感叹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为古老的黄草营带来新的活力时,一份彩色铜版纸印刷的清新悦目、图文并茂的《黄草营之窗》的报纸更令记者惊叹。这份由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社区党支部、团支部主办的报纸《黄草营之窗》,是甘肃省第一份村办的报纸,"当时办这份报纸就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的村民们了解政策,掌握新的   农业技术。"张鹏谦虚地说,不过,对于《黄草营之窗》就连随行的嘉峪关市委宣传部的干部都感叹,"黄草营,包括裕泉镇的很多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黄草营之窗》了解到的。"

 

 

  大漠戈壁出平湖

 


  曾经的嘉峪关,风沙阵阵中飘荡着古道寂寥,关山月下回旋着羌笛胡笳。"风吹石头跑,遍地没有草,树上没有鸟"是嘉峪关过去历史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薄弱,属国家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被认为是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


  但自1965年嘉峪关正式建市以来,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现在的嘉峪关已经是一个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蓝天、碧湖、雪山相交辉映的现代化的城市,一段不朽的生态传奇正在继续……如今,到过嘉峪关的人都会惊诧于她的美丽,惊诧于戈壁滩上的那一抹绿色。


  夕阳西下,漫步在嘉峪关的街道上,你会看到道路宽、花草艳、树成荫,游览在迎宾湖和东湖两湖上,垂柳成林,芦苇茂密,水波荡漾,一望无际,犹如走在了美丽的西子湖畔。绿草茵茵的雄关广场上,人们络绎不绝,老人们在下沉式的广场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孩童们肆无忌惮地在敞开式的喷泉中穿行享受着水带来的乐趣……这一切使你感受不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处在大西北茫茫戈壁滩上,倒是你会感觉如同走在了滨海城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无印象小镇:关城·钢城·水城
  • 嘉峪关:闪耀在古战场上的戈壁明珠
  • 从戈壁滩上的嘉峪关镇到现代化都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