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壮美的青铜器

时间:2013-07-24 17:40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陈炳应 点击: 载入中...

马家窑遗址

 

  人类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多万年历史。如从人类物质文化和材料科学方面划分,这几百万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几大发展阶段。其中,石器时代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长达300多万年;而青铜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才开始;铁器时代则开始于3000年前。可见,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向青铜时代时间多么漫长,道路多么险阻,把这步称为巨人的步伐确不为过。那么,您知道不,在中国,是谁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呢?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自豪地回答:是甘肃先民!


  1975年,在甘肃省东乡县林家村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第42号探方中出土一把铜刀、铜器碎块和铜渣。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扁体长条形、身长柄短。刀尖近似三角形,比刀身窄短。刀身有一定的弧度。刃、背、柄明显,整体造型比较规整,与今天的小刀已无多大的区别。有一块碎片也明显是刀尖部分。经过科学测定、铜刀是含锡6%-10%的锡青铜,用单范铸成,其年代距今4800-5000年。在永登蒋家坪遗址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也出土一把锡青铜刀(残),其年代距今4000-4300年。以上两件器物是迄今所知全国最早的人工冶铸的青铜器!


  那么,这是甘肃先民发明创造的,还是从外地带进来的?大量事实证明:这是甘肃先民发明了青铜冶铸技术后制造出来的。因为:


  第一,甘肃地区青铜生产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是清晰完整的。自从马家窑文化发明青铜冶铸术之后,甘肃各地区各种文化类型都已制造、使用青铜器,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如:


  齐家文化(跑今4000年左右)青铜器的出土地点有好几处--永靖县大河庄、秦魏家,广河县齐家坪,康乐县商罐地,广河县齐家坪,康乐县商罐地,武威市皇娘娘台,以及青海省贵南县的尕马台等。各地出土的铜器多达数十件。经光谱定性、半定量分析和电子探针等方法鉴定,其制造材料有红铜、锡青铜、铜青铜和砷、镍青铜。冶铸技术有冷锻、单范铸和简单合范铸几种。铜器种类、用途大增,有刀、锥、凿、匕、斧、矛、钻头、环、镜、泡和装饰品等。同一种器物,其造型、纹饰也不尽相同,但显示出比马家窑文化进步。如:


  铜刀,虽仍是扁体长条形,但刀柄加长了,刀脊与刀刃的厚薄差别加大了,使用起来主便省力。而且,有的刀身比较宽,刀尖宽平,例题地剁、切;有的刀身比较窄,刀尖尖细上翘,便于剔、割,可以说是因为用途不同而制造出不同的器型,这是长期制、便用经验积累的结果。


  铜斧,广河齐家坪出土的空首斧,长15厘米,器身比较厚重,刃薄锋利,上端为长方形空首銎,可以安柄,銎外有一对小钮,可以用绳子或筋条加固木柄,便于使用而又省力,提高生产效率。


  铜锥,数量较多,有固柱体和长条四面体两种。一端尖锐,另一端可安柄使用。


  大型铜矛,长达40-60多厘米,在青铜生产的早期阶段,能铸造出这么大的器物,不仅需要较多的矿物,更需要比较高的冶铸技术。


  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拱形钮(或称为桥形钮)。但背面纹饰不同--有的素面;有的有内外两处纹饰,内区为三个圆圈纹;外区为七角星形纹加平行斜线纹;有的有三区纹饰,内区素面;中区饰十三角星形纹加平行斜线纹。镜的正面多光平有光泽,属平面镜。但广河齐家坪出土的一面铜镜(75GTIM41),直径60.3毫米,边缘厚度0.52毫米,中心厚度2.0毫米,曲率半径为241±7毫米,镜面并非平面,而是稍凸,是迄今所知全国最早的凸面镜,它照见面积比平面镜大。这表明,人们在铸造铜镜时已经采用这个光学原理,说明科技含金量提高了,从科学技术上为青铜冶铸业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头形柄铜匕,广河齐家坪出土,长14.6厘米。柄端雕刻出人脸的大概轮廓--圆形平面的脸,大、圆而又凸出的眼睛,挺直高大的鼻子,大嘴厚唇,宽大的耳朵(残),没有表现头发、眉毛、眼球、睫毛、鼻孔和牙齿,总的说比较粗率朴拙,但它却是我国最早的青铜人像雕刻,这是把人物等造型艺术加入青铜铸造工艺的可喜尝试,从艺术造型上为青铜铸造业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坝文化是河西地区的早期文化之一,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夏代晚期。在玉门火烧沟、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等地都出土有大量的铜器。如玉门火烧沟发掘发掘清理的312座墓葬中,埋葬铜器的就有106座。铜器数量多达200多件。在早期遗址一个地点中出土这么多铜器,这又是全国之最!经科学鉴定的66件铜器中,青铜器有36件,占一半以上,包括锡青铜和砷青铜。铜器品种有:刀、斧、镢、镰、凿、匕、锤、镞、管、鼻环、铜泡和装饰品等。工具类明显增多。多为铸造的,也有锻造的。其中一件四羊铜权仗首(76YHM310)高8.5,宽7.2厘米,主体近似椭圆形,一端有孔,可以安杖。另一端尖锥体,下有三道凸弦纹。中部镶嵌四只分铸好的羊头,其内壁有凸起之物。权杖,是部族首领权力的象征。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是迄今所知全国最早的镶嵌铸件。


  此后的寺洼文化(公元前14-前11世纪)、辛店文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卡窑文化(公元前900-前600年)、沙井文化(公元前800-前600年)的冶铜业又有较大的发展。寺洼文化铜兵器种类增加,除有刀、矛、镞外,还有戈、(癸戈)和乐器铃。辛店文化不仅有一般的工具和装饰吕铃、矛、匕、凿、扣、泡等,而且开始出现铜容器,是铜礼器和青铜文化大发展的先声。卡窑文化出土了铜斧、锥、刀、镰、镞、环与装饰品。河西地区的沙井文化铜器,除了刀、三棱式镞、铃、扣外,以出土大量动物形饰(有鹰头、鹿、犬等)和涡轮形饰、铲形饰、连珠形牌饰等最具特色。


  以上事实证明,从马家窑文化发展青铜冶铸技术以后,甘肃的冶铜业就不断发展,到齐家文化晚期正式进入青铜时代,四坝、寺洼、辛店、卡窑、沙井等春秋以前的各地方文化也都属于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在甘肃全面开花结果。


  第二,甘肃有发明、发展青铜冶铸业的优越条件。其一,甘肃有色金属矿藏丰富,包括铜矿、铅锌矿、多金属矿床和少量锡矿。矿藏分布地区也比较广泛,这就为各地先民发明发展青铜冶铸技术和生产提供了资源条件。其二,马家窑文化的制陶非常发展,尤以丰富精美的彩陶最具特色,为全国之最。彩陶的烧成温度高达950℃-1050℃。而青铜的熔点比较低,只要把木炭与锡石、氧化铜矿石混合烧炼,即可得到青铜,这就为青铜冶铸反术的发展发展提供了冶铸条件。其三,甘肃地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上,便于尽快获得、吸收各地的新信息、新技术。因为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青铜冶铸技术首先发明于甘肃就很自然了。同时有资料证明,上述各文化的铜器多是本地铸造的。在东乡林家村,与全国第一把青铜刀同时出土的,还有铜渣,经科学测定,这不是天然矿石,而是冶铸遗物,是含铜、铁各半的锈蚀物,证明这把青铜刀是在当地铸造的。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出土有铸铜箭镞的石范,用泥质沙岩刻成,石质不太坚硬,便于刻范;又耐火度较高,不易损坏;范面又有多次使用的痕迹。辛店文化遗址不仅出土有与辛店文化陶器器形相同的铜罐,而且出土有冶铜的炉壁残块。石范和炼炉的出现,说明冶铜业已进行批量生产了。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举世无双的铜牦牛
  • 举世无双的铜牦牛
  • 独特的北方式青铜器
  • 独特的北方式青铜器
  • 雄浑壮美的青铜器
  • 雄浑壮美的青铜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