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故事及历史传奇(2)

时间:2013-11-01 08:20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小太子摩诃萨埵不发一言,深思我这身体千百劫来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实利益,今日为救老虎,何不能舍弃呢?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业、于生死轮回中作大慈航。若舍离这些,此身不过一具躯壳罢了。我应舍对身体的执着,以求无上究竟涅盘,离悲忧无常苦恼,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愿力又增强其信念。但顾虑两位皇兄,故请其先行回宫。


  于是摩诃萨埵太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饿极耗弱,无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一时感得大地六大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缤纷坠遍竹林。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国王皇后身处宫中,忽梦不祥。这时惊闻宫女禀报,小太子外出历久未归。国王派员四处寻找,最后得报王子舍身之事。国王皇后悲不自胜,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见遗骨四处交横,母后伤心欲绝,如鱼处陆、若牛失犊,情何以堪。国王谕令左右收拾萨埵太子遗骨舍利,启建宝塔供养。菩萨舍身饲虎的圣地,就在尼泊尔一带,至今仍为佛教徒所朝圣供养。此亦为许多佛教石窟壁画之题材。

 

 

  五百强盗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三二三窟北壁西端画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据此图论证了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问金人(佛佗)名号,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这是附会之说。但不管怎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图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历史传奇故事

 

 

  敦煌天马的故乡-渥洼池

 


  在古阳关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这片绿洲的生命源泉,就是渥洼池。


  渥洼池,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南湖乡政府东南4公里处,因邻近古寿昌城,主名“寿昌海”,俗称“黄水坝”.是由众多泉水汇集而成的沼泽水湖。天鹅在这里驻足,黄鸭在这里栖息,鱼翔浅底,鸟映湖中。站在湖堤上放眼望去,湛蓝晶莹的湖水,花红草绿的草原,金碧辉煌的沙山,银光闪烁的雪峰使你心旷神怡。这里,就是天马的故乡。


  据史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的120年)河南南阳新野有一个小官名叫暴利长,因犯罪遭刑,被充军发配到此地屯田、牧马。在放马时,他看到有群野马每天傍晚来渥洼池边饮水。一天,他在野马群中发现了一匹与众不同的骏马。这匹马体态高大,骨骼不凡,枣红毛色,跑起来像一团烈火。啊,原来是一匹罕见的宝马!他认定这是匹天马。


  暴利长深知汉武帝酷爱宝马。多次派人到西北寻求都未能如愿。如果将这匹宝马捉住献给武帝,就会立功赋罪,早日和家人团聚。怎样才能捉到这匹天马呢?他想方设法在野马饮水的道路上,下了绊马索,别的野马拌倒了,天马却远远躲开了。他又在道上挖了陷坑,领头野马掉进去了,天马又避开了。怎样靠近天马呢?他绞尽脑汁,日夜苦思冥想,好多个晚上彻夜难眠,终于在一天晚。上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暴利长在野马经常饮水的池边,塑了一个和他相仿的泥人,穿上他的衣服,一手握套绳,一手持勒嚼。傍晚,天马混在野马群中来饮水,行走中间突然发现池边的泥人,惊恐万分,回头就跑一连几天,天马不敢上前喝水。但是不喝水难以活命。时间一长,天马才发现那是个纹丝不动的泥人,饮水时,再也不怕了。过了好多日子,天马对泥人习以为常,饮水时毫无戒心了。暴利长见时机成熟,一天下午,搬掉泥人,自己代替泥人一动不动地站在池边。太阳落山时,野马群又来饮水。他趁天马在面前打滚时,闪电般地给它套上了笼头、勒嚼,天马便被捉住了。暴利长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兴奋,他把这匹马献给了汉武帝。为了把马说得神秘奇异,谎称这匹马是从渥洼池水中飞出来的。汉武帝见到这匹天马后,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赐给他的,便为马起名为“太乙天马”,并作《天马歌》以示庆贺纪念。从此,“渥洼池”同“天马”一举驰名,历代骚人墨客诗文不绝。现有《天马歌》如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在太原遇到敦煌,如此耀眼!如此灿烂!
  • 敦煌壁画中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
  • 用木刻画弘扬敦煌文化
  • 敦煌壁画欣赏(一)
  • “丝路敦煌”文化艺术展在上海开展
  •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